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山排水与堵水论文--矿山水灾的预防和处理论文

带压开采时底板渗流与应力耦合破坏突水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底板突水机理理论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存在不足点第16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煤层底板突水影响因素第18-26页
    2.1 突水的缘由第18页
    2.2 突水通道形成分析第18-21页
        2.2.1 结构完整底板突水通道形成分析第18-19页
        2.2.2 结构不完整底板突水通道形成分析第19-21页
    2.3 下伏含水层的影响第21-22页
        2.3.1 水对底板岩层的作用第21-22页
        2.3.2 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第22页
    2.4 底板隔水层及其阻隔水能力第22-24页
        2.4.1 隔水层的厚度和稳定性第22-23页
        2.4.2 隔水层的岩性以及各岩层组合关系第23页
        2.4.3 典型底板隔水层的结构第23-24页
    2.5 底板突水的影响因素第24-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带压开采时底板采动应力耦合分析第26-35页
    3.1 煤体受载变形分析第26-28页
    3.2 承压水上开采煤层底板裂纹破坏类型分析第28-32页
        3.2.1 一般的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28-29页
        3.2.2 单一裂隙扩展力学模型第29-30页
        3.2.3 承压水上开采煤层底板破坏的裂纹类型:第30-31页
        3.2.4 底板破坏的力学分析和裂纹形式第31-32页
    3.3 底板采动应力耦合作用机制研究第32-34页
        3.3.1 煤层底板支承压力分布第32-33页
        3.3.2 建立底板岩体采动应力耦合作用模型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相似模拟试验力学性质研究第35-56页
    4.1 相似模拟试验概述第35-36页
    4.2 试件的制作和加载过程第36-39页
        4.2.1 试件的制作第36-37页
        4.2.2 试件加载过程第37-38页
        4.2.3 试验可能性误差第38-39页
    4.3 岩石强度测试结果分析第39-45页
        4.3.1 试件应力-位移全过程曲线分析第39-43页
        4.3.2 岩石单轴压缩的破坏形式第43-45页
    4.4 声发射技术试验研究第45-48页
        4.4.1 声发射信号的产生机理第45页
        4.4.2 声发射操作步骤第45-46页
        4.4.3 试验结果分析第46-48页
    4.5 CM250/18试验台设计与装载过程第48-54页
        4.5.1 相似原理分析第48-49页
        4.5.2 CM250/18试验台模型设计第49-51页
        4.5.3 CM250/18平面应力试验台装载流程第51-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采动底板破坏特征试验结果分析第56-66页
    5.1 开采过程试验设计第56-57页
    5.2 底板裂隙演化特征分析第57-61页
        5.2.1 裂隙产生和延伸过程第57-60页
        5.2.2 裂隙角度分布规律第60-61页
    5.3 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分析第61-62页
    5.4 底板变形特征研究第62-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底板损伤破裂和渗流演化数值模拟研究第66-84页
    6.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第66-69页
        6.1.1 基本思路第66页
        6.1.2 岩石的非均匀性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第66-68页
        6.1.3 RFPA软件介绍第68-69页
    6.2 RFPA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第69-70页
        6.2.1 参数选取第69页
        6.2.2 模型建立第69-70页
    6.3 数值模拟过程分析第70-80页
        6.3.1 模拟试验1过程分析第70-73页
        6.3.2 模拟实验5过程分析第73-75页
        6.3.3 突水通道形成过程分析第75-76页
        6.3.4 模拟试验7过程分析第76-80页
    6.4“破裂致突”和“渗流致突”理论分析第80-83页
    6.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7页
    7.1 主要结论第84-85页
    7.2 创新点第85-86页
    7.3 展望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作者简介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下一篇:复用巷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