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镁基硼氢化物氨合物储氢材料的合成、放氢性能及其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氢能的研究第13-14页
    1.2 储氢方法概述第14-15页
    1.3 高密度储氢材料第15-25页
        1.3.1 传统金属氢化物第16-17页
        1.3.2 轻金属配位氢化物第17-21页
        1.3.3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第21-22页
        1.3.4 化学氢化物第22-2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Mg(BH_4)_2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5-47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Mg(BH_4)_2的制备第25-31页
    2.3 Mg(BH_4)_2的晶体结构第31-34页
    2.4 Mg(BH_4)_2的储氢性能及机理第34-40页
    2.5 Mg(BH_4)_2储氢性能的改善第40-44页
        2.5.1 添加剂的添加第40-41页
        2.5.2 反应物复合第41-42页
        2.5.3 纳米化第42-43页
        2.5.4 高容量衍生物第43-44页
    2.6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研究内容第44-47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7-53页
    3.1 材料与制备方法第47-48页
        3.1.1 实验原材料第47-48页
        3.1.2 实验样品制备第48页
    3.2 结构与形貌表征第48-50页
        3.2.1 X射线衍射第48-49页
        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49页
        3.2.3 ~(11)B固体核磁共振谱第49页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49页
        3.2.5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9页
        3.2.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第49-50页
        3.2.7 比表面积测试第50页
    3.3 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第50-51页
        3.3.1 差示扫描量热法第50页
        3.3.2 差热重分析第50页
        3.3.3 动力学分析第50-51页
    3.4 储氢性能测试第51-53页
        3.4.1 吸放氢性能测试第51页
        3.4.2 程序控温脱附测试第51-53页
第四章 Mg(BH_4)_2·6NH_(3-x)LiH(x=3-10)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及机理第53-63页
    4.1 Mg(BH_4)_2·6NH_(3-x)LiH复合体系在球磨后的结构变化第53-54页
    4.2 Mg(BH_4)_2·6NH_(3-x)LiH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第54-56页
    4.3 Mg(BH_4)_2·6NH_3-6LiH复合体系的放氢机理第56-59页
    4.4 Mg(BH_4)_2·6NH_3-6LiH复合体系的热力学及可逆储氢性能第59-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Mg(BH_4)_2·2NH_(3-x)NaAlH_4(x=1-4)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及机理第63-73页
    5.1 Mg(BH_4)_2·2NH_(3-x)NaAlH_4复合体系在球磨后的结构变化第63-65页
    5.2 Mg(BH_4)_2·2NH_(3-x)NaAlH_4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第65-67页
    5.3 Mg(BH_4)_2·2NH_3-2NaAlH_4复合体系的放氢机理第67-69页
    5.4 Mg(BH_4)_2·2NH_3-2NaAlH_4复合体系的热力学及可逆储氢性能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Mg(BH_4)_2·6NH_3纳米颗粒的制备、放氢性能及机理第73-87页
    6.1 Mg(BH_4)_2·6NH_3纳米颗粒的制备第73-77页
    6.2 Mg(BH_4)_2·6NH_3纳米颗粒的放氢性能第77-79页
    6.3 Mg(BH_4)_2·6NH_3纳米颗粒的放氢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第79-80页
    6.4 Mg(BH_4)_2·6NH_3纳米颗粒的放氢机理第80-82页
    6.5 Mg(BH_4)_2·6NH_3纳米颗粒放氢行为改变机理第82-84页
    6.6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七章 双阳离子硼氢化物氨合物Mg_2K(BH_4)_5·4NH_3的合成及其储氢性能第87-97页
    7.1 Mg_2K(BH_4)_5·4NH_3的制备第87-92页
    7.2 Mg_2K(BH_4)_5·4NH_3的放氢性能第92-93页
    7.3 Mg_2K(BH_4)_5·4NH_3的放氢机理第93-95页
    7.4 Mg_2K(BH_4)_5·4NH_3的可逆储氢性能第95-96页
    7.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八章 双阴阳离子氢化物Li_2Mg(BH_4)_2·(NH_2)_2的合成及其储氢性能第97-111页
    8.1 Li_2Mg(BH_4)_2·(NH_2)_2的制备第97-103页
    8.2 Li_2Mg(BH_4)_2·(NH_2)_2的放氢性能第103-104页
    8.3 Li_2Mg(BH_4)_2·(NH_2)_2的放氢机理第104-107页
    8.4 Li_2Mg(BH_4)_2·(NH_2)_2的放氢热力学与可逆储氢性能第107-109页
    8.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9.1 总结第111-113页
    9.2 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个人简历第133-13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纳米材料氧化行为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
下一篇:高效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低温常压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