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电致变色的定义 | 第11页 |
1.3 电致变色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4 电致变色的相关术语和性能指标 | 第12-14页 |
1.4.1 颜色和光谱 | 第12-13页 |
1.4.2 响应时间 | 第13页 |
1.4.3 着色效率 | 第13页 |
1.4.4 循环寿命 | 第13-14页 |
1.5 电致变色材料 | 第14-24页 |
1.5.1 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 第14-19页 |
1.5.2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 | 第19-23页 |
1.5.3 复合电致变色材料 | 第23-24页 |
1.6 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1.6.1 磁控溅射法 | 第24页 |
1.6.2 热蒸发 | 第24页 |
1.6.3 溶胶-凝胶法 | 第24页 |
1.6.4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 | 第24-25页 |
1.6.5 电化学法 | 第25页 |
1.7 电致变色器件 | 第25-26页 |
1.7.1 透明导电层 | 第25页 |
1.7.2 电致变色层 | 第25页 |
1.7.3 离子导电层 | 第25-26页 |
1.7.4 离子储存层 | 第26页 |
1.8 电致变色机理 | 第26-29页 |
1.8.1 WO_3电致变色机理 | 第27-28页 |
1.8.2 锂基尖晶石电致变色机理 | 第28-29页 |
1.9 WO_3和LiMn_2O_4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9.1 WO_3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9.2 LiMn_2O_4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30页 |
1.10 本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10.1 立题依据 | 第30-31页 |
1.10.2 主要研究内容(WO_3和LiMn_2O_4电致变色薄膜材料)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和测试方法 | 第33-37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2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2.2.1 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4-36页 |
2.2.2 材料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WO_3纳米线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WO_3纳米线薄膜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1 旋涂法制备WO_3种子层 | 第37-38页 |
3.2.2 水热法生长WO_3纳米线薄膜 | 第38页 |
3.3 WO_3纳米线薄膜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8-43页 |
3.4 WO_3纳米线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测试 | 第43-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LiMn_2O_4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LiMn_2O_4薄膜的制备 | 第51-52页 |
4.3 LiMn_2O_4薄膜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52-55页 |
4.4 LiMn_2O_4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测试 | 第55-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3-67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