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2页 |
1.6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2 叔本华幸福观的产生 | 第13-21页 |
2.1 叔本华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3-15页 |
2.1.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13-14页 |
2.1.2 思想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2.2 叔本华幸福观的理论起点——意志 | 第15-17页 |
2.2.1 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 第15-16页 |
2.2.2 作为表象世界的意志 | 第16页 |
2.2.3 世界的意志本质与两种意志的关系 | 第16-17页 |
2.3 意志的理论根源 | 第17-21页 |
2.3.1 柏拉图的理念论 | 第17-18页 |
2.3.2 印度宗教思想 | 第18-19页 |
2.3.3 康德的“自在之物”理念 | 第19-21页 |
3 叔本华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 第21-31页 |
3.1 幸福释义 | 第21-23页 |
3.1.1 幸福的内涵 | 第21页 |
3.1.2 幸福的性质 | 第21-22页 |
3.1.3 衡量幸福的标准 | 第22-23页 |
3.2 获取幸福的要素 | 第23-27页 |
3.2.1 人的自身 | 第23-25页 |
3.2.2 人所拥有的财富 | 第25-26页 |
3.2.3 人所展示的表象 | 第26-27页 |
3.3 达致幸福的途径 | 第27-31页 |
3.3.1 克制欲望 | 第27-29页 |
3.3.2 追求艺术 | 第29-31页 |
4 叔本华幸福观评价 | 第31-40页 |
4.1 评价依据 | 第31-34页 |
4.1.1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 | 第31-32页 |
4.1.2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第32-34页 |
4.2 叔本华幸福观的积极意义 | 第34-37页 |
4.2.1 叔本华幸福观对减少人们的物欲追求有一定作用 | 第34-36页 |
4.2.2 叔本华幸福观对人们重视和加强自身完善有一定作用 | 第36-37页 |
4.3 叔本华幸福观的局限性 | 第37-40页 |
4.3.1 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倾向 | 第37-38页 |
4.3.2 过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并忽视人的社会性本质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