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0页 |
1.1 渎职犯罪的现状 | 第7页 |
1.2 当前渎职犯罪的特点 | 第7-8页 |
1.3 探讨渎职犯罪“损失”的现实意义 | 第8-1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3.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9页 |
1.3.3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第2章 渎职犯罪中“损失”的相关法律梳理 | 第10-13页 |
2.1 渎职犯罪中有关“损失”的立法规定 | 第10页 |
2.2 渎职犯罪中有关“损失”的司法解释 | 第10-11页 |
2.3 渎职犯罪中有关“损失”规定的特点 | 第11-13页 |
第3章 渎职犯罪中“损失”的界定 | 第13-22页 |
3.1“损失”的概念 | 第13-14页 |
3.1.1 损失的定义 | 第13页 |
3.1.2“损失”的特征 | 第13-14页 |
3.2“损失”的分类 | 第14-16页 |
3.2.1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 第14-15页 |
3.2.2 物质性损失和非物质性损失 | 第15-16页 |
3.2.3 单一损失和多次损失 | 第16页 |
3.3 渎职犯罪中“损失”的计算 | 第16-20页 |
3.3.1 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计算 | 第16-17页 |
3.3.2 物质损失与非物质损失的计算 | 第17-18页 |
3.3.3 单一损失与多次损失的计算 | 第18-19页 |
3.3.4 渎职犯罪中“损失”的计算时间 | 第19-20页 |
3.4 渎职犯罪中“损失”的认定 | 第20-22页 |
3.4.1 渎职犯罪中“损失”的认定原则 | 第20页 |
3.4.2 渎职犯罪中“损失”的认定标准 | 第20-21页 |
3.4.3 渎职犯罪中“损失”认定的司法作用 | 第21-22页 |
第4章 渎职犯罪中“损失”规定的现行缺陷及完善建议 | 第22-29页 |
4.1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划分标准存在争议及完善 | 第22-23页 |
4.1.1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划分标准的争议 | 第22页 |
4.1.2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划分标准的完善建议 | 第22-23页 |
4.2 非物质“损失”量化标准不明确及完善建议 | 第23-24页 |
4.2.1 通过加强司法解释细化评价标准 | 第23页 |
4.2.2 通过判例指导来统一非物质性损失的界定标准 | 第23-24页 |
4.2.3 形成可具操作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取证规范 | 第24页 |
4.3 不同的损失间能否混合存在争议及建议 | 第24-25页 |
4.4 损失是否可以累计存在争议及建议 | 第25页 |
4.5 被挽回的损失是否计入渎职犯罪造成的损失存在的争议及建议 | 第25-26页 |
4.5.1 被挽回的损失能否计入存在争议 | 第26页 |
4.5.2 建议将“挽回损失”纳入其他公务岗位的职责范围 | 第26页 |
4.6 损失返还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损失结果难以认定 | 第26-27页 |
4.7 借鉴国外法律规定完善我国渎职罪中损失的规定 | 第27-29页 |
第5章 结语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