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16imCn]Br及其复配体系聚集行为的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5页
    1.1 表面活性剂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第12-14页
    1.2 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第14-26页
        1.2.1 胶束与反胶束第15页
        1.2.2 微乳液第15-16页
        1.2.3 囊泡第16-17页
        1.2.4 溶致液晶第17-19页
        1.2.5 蠕虫状胶束第19-22页
        1.2.6 凝胶第22-26页
    1.3 表面活性剂复配第26-28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5页
第二章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_(16)-C_9水体系中蠕虫状胶束与凝胶相互转变的研究第35-52页
    2.1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1.1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_(16)imC_9]Br的合成和表征第36-37页
        2.1.2 流变实验第37页
        2.1.3 冷冻刻蚀扫描电镜第37页
        2.1.4 小角X射线(SAXS)第37页
        2.1.5 Zeta电势第37页
        2.1.6 表面张力的测定第3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7-47页
        2.2.1 浓度诱导C_(16)-C_9蠕虫状胶束向凝胶的转变第38-41页
        2.2.2 温度诱导C_(16)-C_9水凝胶向蠕虫状胶束的转变第41-44页
        2.2.3 蠕虫状胶束向凝胶转变的机理第44-47页
    2.3 小结第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第三章 不同支链链长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C_(16)-C_n(n=2-16)水体系聚集行为的研究第52-76页
    3.1 实验部分第53-54页
        3.1.1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表征第53-54页
        3.1.2 样品制备第54页
        3.1.3 表征手段第5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4-70页
        3.2.1 C_(16)-C_2水体系的聚集行为第54-56页
        3.2.2 C_(16)-C_3水体系的聚集行为第56-57页
        3.2.3 C_(16)-C_4、 C_(16)-C_6和C_(16)-C_8水体系的聚集行为第57-62页
        3.2.4 C_(16)-C_(10)、C_(16)-C_(12)、C_(16)-C_(14)和C_(16)-C_(16)水体系的聚集行为第62-70页
    3.3 不同支链链长的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聚集体转变的机理第70-71页
    3.4 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第四章 Brij 30对C_(16)-C_8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76-94页
    4.1 实验部分第77-78页
        4.1.1 实验原料第77页
        4.1.2 实验方法第77-7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8-89页
        4.2.1 Brij 30对C_(16)-C_8棒状胶束聚集行为的影响第78-83页
        4.2.2 Brij 30对C_(16)-C_8蠕虫状胶束聚集行为的影响第83-86页
        4.2.3 Brij 30/C_(16)-C_8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第86-87页
        4.2.4 Brij 30诱导C_(16)-C_8蠕虫状胶束向凝胶转变的机理第87-89页
    4.3 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第五章 Brij 30对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C_(16)-C_n(n=2-16)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94-135页
    5.1 实验部分第95-96页
        5.1.1 实验原料第95页
        5.1.2 实验方法第95-96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96-131页
        5.2.1 表面活性剂C_(16)-C_n(n=2-8)水体系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96-97页
        5.2.2 Brij 30对C_(16)-C_2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97-104页
        5.2.3 Brij 30对C_(16)-C_4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04-110页
        5.2.4 Brij 30对C_(16)-C_6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10-119页
        5.2.5 Brij 30对C_(16)-C_8蠕虫状胶束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19-122页
        5.2.6 Brij 30对C_(16)-C_(10)、C_(16)-C_(12)、C_(16)-C_(14)、C_(16)-C_(16)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22-131页
    5.3 小结第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5页
第六章 SDS对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_(16)-C_n(n=2-16)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35-155页
    6.1 实验部分第136-137页
        6.1.1 实验原料第136页
        6.1.2 实验方法第136-137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37-152页
        6.2.1 SDS对C_(16)-C_2棒状胶束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37-141页
        6.2.2 SDS对C_(16)-C_4棒状胶束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41-145页
        6.2.3 SDS对C_(16)-C_6棒状胶束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45-149页
        6.2.4 SDS对C_(16)-C_8棒状胶束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49-150页
        6.2.5 SDS对C_(16)-C_n(n=10-16)水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第150-152页
    6.3 小结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掺杂3D多层次结构氧化铈的形貌控制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中小型灌排泵站进水水力特性改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