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1.1 博物馆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8页 |
1.1.2 国外博物馆现状 | 第8-10页 |
1.1.3 国内博物馆现状及问题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3-17页 |
1.3.1 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5页 |
1.3.2 开放性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博物馆的发展概述及开放性动因 | 第20-26页 |
2.1 博物馆的起源概述 | 第20页 |
2.2 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概述 | 第20-23页 |
2.3 当代博物馆开放性的动因 | 第23-25页 |
2.3.1 社会职能的拓展 | 第23-24页 |
2.3.2 自身发展的需求 | 第24页 |
2.3.3 大众需求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当代城市博物馆建筑的开放性特征分析 | 第26-40页 |
3.1 开放性的层次 | 第26-29页 |
3.1.1 视觉体验的开放 | 第26-27页 |
3.1.2 心理感受的开放 | 第27-28页 |
3.1.3 行为活动的开放 | 第28-29页 |
3.2 外部空间的开放特征 | 第29-33页 |
3.2.1 可达性 | 第29-31页 |
3.2.2 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 第31-33页 |
3.2.3 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公共化 | 第33页 |
3.3 内部空间的开放性特征 | 第33-39页 |
3.3.1 博物馆功能的多元化 | 第34-35页 |
3.3.2 功能空间的相互渗透 | 第35-36页 |
3.3.3 内、外部空间的互动 | 第36-37页 |
3.3.4 空间的体验和引导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当代城市博物馆建筑的开放性设计策略 | 第40-71页 |
4.1 开放性的设计原则 | 第40-42页 |
4.1.1 服务的开放化 | 第40-41页 |
4.1.2 功能的复合化 | 第41页 |
4.1.3 空间的人性化 | 第41-42页 |
4.1.4 行为的多样化 | 第42页 |
4.2 与城市空间的复合 | 第42-49页 |
4.2.1 开放的室外场地 | 第42-47页 |
4.2.2 面向城市开放的商业服务空间 | 第47-49页 |
4.3 建筑界面的消解 | 第49-59页 |
4.3.1 外部空间界面的消解 | 第50-54页 |
4.3.2 内部空间界面的消解 | 第54-59页 |
4.4 功能空间的动态塑造 | 第59-67页 |
4.4.1 复合化的功能空间 | 第60-62页 |
4.4.2 合理的尺度控制 | 第62-64页 |
4.4.3 流线的立体化 | 第64页 |
4.4.4 引导性的路径形态 | 第64-67页 |
4.5 参与性的空间组织 | 第67-69页 |
4.5.1 互动式展示空间 | 第68-69页 |
4.5.2 (动态)体验式空间场景 | 第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结合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开放性设计实践与探索 | 第71-83页 |
5.1 设计背景 | 第71-72页 |
5.1.1 城市历史背景 | 第71页 |
5.1.2 项目概述 | 第71-72页 |
5.2 设计切入 | 第72-75页 |
5.2.1 城市关系 | 第74页 |
5.2.2 公共服务 | 第74页 |
5.2.3 文化传达 | 第74-75页 |
5.3 设计实践 | 第75-82页 |
5.3.1 与城市互动,开放的室外环境 | 第76-79页 |
5.3.2 与公众交流,开放的公共服务 | 第79-80页 |
5.3.3 文化元素的提炼,半透明界面 | 第80-81页 |
5.3.4 历史数字化复原,互动式展示 | 第81-82页 |
5.4 设计总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A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方案设计技术图纸 | 第87-92页 |
附录B 问卷调查 | 第92-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