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封闭式住区街区化改造策略研究--以南昌市红谷滩中心区滨江地块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页
    1.3 相关概念辨析第9-13页
        1.3.1 居住区、住区第10-11页
        1.3.2 封闭式小区第11-12页
        1.3.3 街区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第13页
    1.5 研究框架第13-15页
第2章 城市住区建设相关研究综述第15-34页
    2.1 我国居住小区建设模式的发展历程回顾第15-20页
        2.1.1 居住小区模式引入时期(1949~1977)第15-16页
        2.1.2 居住小区模式发展时期(1978~1992)第16-18页
        2.1.3 居住小区模式多元化时期(1992 至今)第18-20页
    2.2 关于封闭式居住小区模式的反思第20-25页
        2.2.1 城市功能方面第20-21页
        2.2.2 居住区功能方面第21-22页
        2.2.3 住区规划理论方面第22-25页
    2.3 街区型居住区相关研究第25-34页
        2.3.1 西方街区型居住区的发展历程第25-28页
        2.3.2 国内街区型居住区的发展历程第28-31页
        2.3.3 当代街区型居住区建设的基础理论第31-34页
第3章 街区化改造整体原则第34-47页
    3.1 街区型居住区特征第34-36页
        3.1.1 优化的城市交通第34-35页
        3.1.2 高效率的资源利用第35-36页
        3.1.3 有活力的街道空间第36页
    3.2 街区化改造要素第36-45页
        3.2.1 街区尺度第36-39页
        3.2.2 路网结构第39-42页
        3.2.3 开放空间第42-44页
        3.2.4 安全设施第44-45页
    3.3 进行街区化改造的注意事项第45-47页
        3.3.1 街区尺度不宜过小第46页
        3.3.2 不宜盲目增加服务设施第46页
        3.3.3 不宜盲目追求小区打开的数量第46-47页
第4章 红谷滩中心区滨江地块现状分析第47-63页
    4.1 红谷滩中心区建设概况第47-50页
        4.1.1 红谷滩中心区建设历程第47-49页
        4.1.2 红谷滩中心区城市布局第49-50页
    4.2 红谷滩中心区滨江地块功能分析第50-53页
        4.2.1 功能布局分析第50页
        4.2.2 街区活力现状第50-53页
    4.3 红谷滩中心区滨江地块交通系统分析第53-56页
        4.3.1 车行交通系统分析第53-55页
        4.3.2 慢行系统分析第55-56页
    4.4 红谷滩中心区滨江地块城市肌理分析第56-63页
        4.4.1 街区尺度分析第56-58页
        4.4.2 道路形态分析第58页
        4.4.3 建筑基底分析第58-61页
        4.4.4 地块划分分析第61-63页
第5章 红谷滩中心区滨江地块街区化改造实例第63-76页
    5.1 整体改造策略第63-68页
        5.1.1 改造条件分析第63-65页
        5.1.2 低强度改造策略第65-66页
        5.1.3 高强度改造策略第66-68页
    5.2 小区改造示例——万达星城东区改造第68-71页
        5.2.1 改造条件分析第68-69页
        5.2.2 改造策略第69-70页
        5.2.3 改造效果第70-71页
    5.3 小区改造示例——红谷春天花园、鹿璟名居地块改造第71-73页
        5.3.1 改造条件分析第71-72页
        5.3.2 改造策略第72-73页
        5.3.3 改造效果第73页
    5.4 改造经验总结第73-74页
        5.4.1 街区化改造以完善城市交通为基础第73-74页
        5.4.2 街区化改造以尊重现状肌理为原则第74页
        5.4.3 街区化改造以丰富街道空间为目标第74页
    5.5 本次改造研究的不足第74-76页
结语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图表索引第81-84页
附录A 表格第84-86页
附录B 相关图纸第86-9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城市博物馆建筑的开放性设计策略研究
下一篇: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南昌八一麻纺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