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一、叶绿素缺乏与植物光合机构对光抑制的防御机制 | 第9-20页 |
·减少对光能的吸收 | 第10页 |
·减少向PS Ⅱ的光能分配 | 第10-11页 |
·非光化学辐射能量耗散 | 第11-16页 |
·耗能代谢(光呼吸和Mehler反应) | 第16-19页 |
·活性氧 | 第19页 |
·修复D1蛋白 | 第19页 |
·加强光合能力 | 第19-20页 |
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和PS Ⅰ对820NM光吸收动力学 | 第20-21页 |
三、总结与展望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光能利用的影响 | 第23-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第23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第24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4-25页 |
·截光率的测定 | 第25页 |
·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25页 |
·光呼吸速率的测定和光呼吸占总电子流比例的计算 | 第25-26页 |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表型差异 | 第27-28页 |
·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28页 |
·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光响应曲线的差异 | 第29-30页 |
·叶绿素缺乏突变对大豆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第30页 |
·叶绿素缺乏突变对大豆实际量子效率(ΦPS Ⅱ)的影响 | 第30-31页 |
·叶绿素缺乏突变对大豆PS Ⅱ激发能捕获效率的影响 | 第31页 |
·叶绿素缺乏突变对大豆PS Ⅱ光化学淬灭系数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第31-32页 |
·叶绿素缺乏突变对大豆热耗散的影响 | 第32-33页 |
·突变和野生型吸收光能分配情况和热耗散速率以及光化学速率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叶绿素缺乏改变大豆叶片PS Ⅰ和PS Ⅱ协调性 | 第37-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37页 |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和PS Ⅰ对820nm光的吸收动力学测定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PS Ⅱ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 第38-39页 |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PS Ⅱ受体侧与供体侧的影响 | 第39页 |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PS Ⅱ反应中心的影响 | 第39-40页 |
·PS Ⅰ对820nm光的吸收动力学测定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耐光抑制机制的影响 | 第43-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43页 |
·光抑制处理方法及DTT引入 | 第43-44页 |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相对失活反应中心数的测定 | 第44页 |
·NPQ和qP的检测计算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转绿之前光抑制处理1小时和暗恢复下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变化 | 第45-46页 |
·转绿之前光抑制处理1h后NPQ和qP受到的影响 | 第46页 |
·转绿之前光抑制处理1h后相对失活反应中心 | 第46-47页 |
·转绿之前光抑制处理2小时和暗恢复下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变化 | 第47-48页 |
·转绿之前光抑制处理2h后NPQ和qP受到的影响 | 第48页 |
·转绿之前光抑制处理2h后相对失活反应中心 | 第48-49页 |
·转绿之后光抑制处理1h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变化 | 第49-50页 |
·转绿之后光抑制处理1h时的NPQ和qP受到的影响 | 第50页 |
·转绿之后光抑制处理2小时对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转绿之后光抑制处理2h的NPQ和qP受到的影响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5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