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创造突变体的方法和突变体的类型 | 第11-12页 |
·自发突变体 | 第11页 |
·物理诱变突变体 | 第11-12页 |
·化学诱变突变体 | 第12页 |
·插入突变体 | 第12页 |
2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 第12-17页 |
·作图群体的类型 | 第12-13页 |
·分子标记类型 | 第13-15页 |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5-16页 |
·基因定位方法 | 第16-17页 |
3 小麦矮秆基因研究 | 第17-24页 |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类 | 第17-20页 |
·株高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0-24页 |
4 普通小麦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基因/QTL定位 | 第24-2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2章 小麦品种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 | 第28-33页 |
·α-淀粉酶检测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3章 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3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研究材料 | 第37页 |
·性状调查 | 第3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SSR、EST-STS引物 | 第38页 |
·PCR反应 | 第38-40页 |
·银染检测 | 第40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0页 |
·NAUH164穗密度基因突变位点分子定位 | 第40页 |
·株高相关QTL扫描 | 第40页 |
·利用单标记分析亲本和作图群体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1-43页 |
·NAUH164穗密度基因突变位点分子定位 | 第43-46页 |
·株高相关QTL定位 | 第46-49页 |
·利用矮秆基因的特异或连锁的分子标记分析作图群体 | 第49-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52页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52-53页 |
·穗部性状基因/QTL定位 | 第53页 |
·小麦株高基因/QTL定位 | 第53-55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