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意义 | 第11-25页 |
1.1 氯气概论 | 第11-17页 |
1.1.1 发现氯气 | 第11页 |
1.1.2 氯气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1.3 氯气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1.4 氯气的应用 | 第14-15页 |
1.1.5 氯气的危害及防治 | 第15-17页 |
1.2 催化剂概述 | 第17-19页 |
1.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7页 |
1.2.2 浸渍法 | 第17-18页 |
1.2.3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18-19页 |
1.3 尾氯处理与脱氢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尾氯的处理 | 第19-20页 |
1.3.2 尾氯脱氢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材料和物质的表征 | 第25-29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7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7页 |
2.3.2 氮吸附脱附分析 | 第27页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页 |
2.4 实验装置流程图 | 第27页 |
2.5 实验操作步骤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催化脱氢产物化学分析方法 | 第29-3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连续反应流程 | 第29-31页 |
3.3 重量法测定水含量 | 第31-33页 |
3.3.1 化学反应原理 | 第31页 |
3.3.2 实验仪器、装置和试剂 | 第31-32页 |
3.3.3 实验分析步骤 | 第32-33页 |
3.3.4 结果分析 | 第33页 |
3.4 饱和食盐水吸收法测氯化氢含量 | 第33-36页 |
3.4.1 化学反应原理 | 第33-34页 |
3.4.2 实验仪器、装置和试剂、溶液 | 第34-35页 |
3.4.3 分析步骤 | 第35页 |
3.4.4 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3.5 反应选择性分析 | 第36页 |
3.6 实验重现性考察 | 第36-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负载型催化剂Ag/Al_2O_3低温催化尾氯脱氢的研究 | 第39-55页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4.2 金属催化剂Ag/Al_2O_3的制备 | 第40-41页 |
4.3 金属催化剂Ag/Al_2O_3的表征 | 第41-47页 |
4.3.1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 第41-43页 |
4.3.2 氮吸附分析 | 第43-45页 |
4.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5-47页 |
4.4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Ag/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47-52页 |
4.4.1 不同反应温度对Ag/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2 不同还原温度对Ag/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3 不同金属负载量对Ag/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4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Ag/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5 催化剂使用次数对Ag/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五章 负载型催化剂Pd/Al_2O_3低温催化尾氯脱氢的研究 | 第55-69页 |
5.1 引言 | 第55-56页 |
5.2 催化剂Pd/Al_2O_3的制备 | 第56页 |
5.3 催化剂Pd/Al_2O_3的表征 | 第56-62页 |
5.3.1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 第56-59页 |
5.3.2 氮吸附分析 | 第59-61页 |
5.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5.4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Pd/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62-67页 |
5.4.1 不同反应温度对Pd/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2 不同还原温度对Pd/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3 不同金属负载量对Pd/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65页 |
5.4.4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Pd/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5 催化剂使用次数对Pd/Al_2O_3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