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

漠河冻土区地下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20-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3页
    1.1 环境微生物学第21页
    1.2 冻土区地下岩石圈微生物生态系统第21-23页
        1.2.1 浅层冻土生态系统第22页
        1.2.2 深层岩石生态系统第22-23页
    1.3 深层地下微生物学第23-25页
    1.4 环境微生物研究相关方法第25-29页
        1.4.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5页
        1.4.2 培养的方法第25页
        1.4.3 生理学第25-26页
        1.4.4 分类学第26-27页
        1.4.5 显微技术第27页
        1.4.6 多样性分析第27-29页
        1.4.7 丰度分析第29页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第29-33页
        1.5.1 16S/18S/ITS靶基因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第30-31页
        1.5.2 功能靶基因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功能第31页
        1.5.3 宏组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功能第31-33页
第一章 样品采集与处理及理化性质分析第33-37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材料第33页
    2.3 方法第33-35页
        2.3.1 样品采集第33-34页
        2.3.2 样品切割研磨第34页
        2.3.3 理化性质测定第34-3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5-36页
        2.4.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35页
        2.4.2 理化性质第35-36页
    2.5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低温菌产酶特性第37-51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材料第37页
    3.3 方法第37-40页
        3.3.1 涂布平板第37页
        3.3.2 划线分离第37页
        3.3.3 菌种保藏第37页
        3.3.4 PCR扩增16S rRNA基因第37-38页
        3.3.5 测序第38页
        3.3.6 菌种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第38页
        3.3.7 构建系统发育树第38-39页
        3.3.8 低温菌鉴定第39页
        3.3.9 低温菌产酶特性初步分析第39页
        3.3.10 低温菌摇瓶发酵和酶活测定第39-4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3.4.1 平板计数第40-41页
        3.4.2 EZTaxon-e鉴定结果第41-42页
        3.4.3 系统发育树第42-44页
        3.4.4 低温菌鉴定结果与初步产酶特性第44-48页
        3.4.5 低温菌生长曲线及酶活特性第48-50页
    3.5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454高通量测序揭示细菌多样性第51-63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材料第51页
    4.3 方法第51-54页
        4.3.1 提取基因组第51页
        4.3.2 PCR扩增第51-52页
        4.3.3 454测序第52页
        4.3.4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2-5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4-60页
        4.4.1 PCR扩增结果第54-55页
        4.4.2 下机数据预处理第55页
        4.4.3 群落结构第55-59页
        4.4.4 Alpha多样性第59页
        4.4.5 Beta多样性第59页
        4.4.6 Phylotype分析第59-60页
    4.5 小结第60-63页
第五章 古菌多样性与甲烷成因第63-73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材料第63页
    5.3 方法第63-66页
        5.3.1 基因组提取第63页
        5.3.2 巢式PCR扩增古菌16S rRNA基因第63-65页
        5.3.3 克隆文库构建第65页
        5.3.4 克隆文库分析第65页
        5.3.5 454测序文库构建第65页
        5.3.6 454测序第65页
        5.3.7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5-6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6-71页
        5.4.1 克隆文库第66页
        5.4.2 454测序数据预处理第66-67页
        5.4.3 古菌群落结构第67页
        5.4.4 古菌群落多样性第67-69页
        5.4.5 Phylotype分析第69-71页
    5.5 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微生物菌群丰度第73-81页
    6.1 引言第73页
    6.2 材料第73页
    6.3 方法第73-75页
        6.3.1 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第73页
        6.3.2 质粒提取第73-74页
        6.3.3 基因组提取第74页
        6.3.4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74-75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75-79页
        6.4.1 标准曲线第75页
        6.4.2 定量结果第75-79页
    6.5 小结第79-81页
第七章 一株新种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第81-95页
    7.1 引言第81页
    7.2 材料第81页
    7.3 方法第81-86页
        7.3.1 16S rRNA基因和系统发育分析第81-82页
        7.3.2 表型第82-83页
        7.3.3 GC含量第83-84页
        7.3.4 脂肪酸第84页
        7.3.5 极性脂第84-85页
        7.3.6 呼吸醌第85页
        7.3.7 多胺第85-86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86-94页
        7.4.1 基因型与系统发育分析第86-88页
        7.4.2 表型特征第88-90页
        7.4.3 化学特征第90-93页
        7.4.4 漠河杆菌的描述第93-94页
        7.4.5 参考菌株的修订第94页
    7.5 小结第94-9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95-99页
    8.1 结论第95-96页
    8.2 创新性第96页
    8.3 问题与建议第96-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1页
附录第111-143页
    一、常用材料第111-121页
        1. 仪器第111-112页
        2. 药品第112-116页
        3. 培养基第116-119页
        4. 试剂第119-121页
    二、常规方法第121-126页
        1. 环境样品基因组提取第121页
        2. PCR产物纯化第121-122页
        3. 连接、转化与蓝白斑筛选第122-123页
        4. 质粒提取第123-124页
        5. 细菌基因组提取第124页
        6. 电镜制样第124-126页
    三、漠河菌种库第126-134页
    四、R脚本第134-143页
        1. 序列长度与质量统计图第134页
        2. Alpha多样性图第134-135页
        3. 门级群落结构柱形图和热图第135-136页
        4. Phylotype分析第136-139页
        5. UniFrac热图第139页
        6. 二维和三维PCA图第139-140页
        7. 排序图第140-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5-147页
作者与导师简介第147-148页
附件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聚天冬氨酸骨架构建高性能可降解基因载体
下一篇:膜蒸馏耦合结晶技术处理碱渣废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