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插图 | 第11-12页 |
| 表格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1.2.1 多天线中继系统在高速列车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1.2.2 协作中继系统中的差分编码 | 第17-20页 |
| 1.3 研究动机及意义 | 第20-21页 |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1-24页 |
| 第2章 基于接收端波束成形的多天线移动中继切换策略 | 第24-34页 |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 2.2 高移动蜂窝通信网络系统模型 | 第25-28页 |
| 2.2.1 系统模型 | 第25-27页 |
| 2.2.2 信道估计 | 第27-28页 |
| 2.3 基于估计信道信息的最佳波束成形 | 第28-30页 |
| 2.4 数值仿真 | 第30-3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协作中继系统中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差分空时编码设计 | 第34-51页 |
| 3.1 引言 | 第34-36页 |
| 3.1.1 研究动机和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 3.1.2 本章主要贡献 | 第35-36页 |
| 3.2 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 3.3 差分空时编码 | 第37-43页 |
| 3.3.1 差分放大后转发中继策略 | 第39-40页 |
| 3.3.2 差分译码后转发中继策略 | 第40-43页 |
| 3.4 减少译码复杂度的编码设计 | 第43-45页 |
| 3.4.1 子载波交织 | 第43-44页 |
| 3.4.2 线性星座抽取码的设计 | 第44-45页 |
| 3.5 性能分析 | 第45-47页 |
| 3.5.1 差分放大转发DAF的成对错误概率 | 第46页 |
| 3.5.2 差分译码转发DDF的成对错误概率 | 第46-47页 |
| 3.6 性能仿真 | 第47-50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协作中继系统中双选择信道下的差分编码和时频交织器设计 | 第51-67页 |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 4.2 系统模型 | 第52-54页 |
| 4.2.1 基扩展信道模型 | 第52-53页 |
| 4.2.2 协作中继系统传输模型 | 第53-54页 |
| 4.3 信号传输及处理过程 | 第54-56页 |
| 4.4 时频二维联合LCD编码 | 第56-58页 |
| 4.5 交织器的设计 | 第58-62页 |
| 4.5.1 频率交织 | 第60-61页 |
| 4.5.2 时间交织 | 第61-62页 |
| 4.6 差分译码方案 | 第62-63页 |
| 4.7 系统仿真 | 第63-66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67-69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