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国内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 | 第17-18页 |
1.1.1 国内高速铁路的发展 | 第17页 |
1.1.2 国内重载铁路的发展 | 第17-18页 |
1.2 国外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 | 第18-19页 |
1.2.1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 | 第18-19页 |
1.2.2 国外重载铁路的发展 | 第19页 |
1.3 国内外高速重载铁路重轨生产工艺 | 第19-24页 |
1.3.1 国内高速重载铁路重轨生产工艺 | 第19-23页 |
1.3.2 国外高速重载铁路重轨生产工艺 | 第23-24页 |
1.4 高速重载铁路对重轨的要求 | 第24-29页 |
1.4.1 化学成分 | 第25页 |
1.4.2 尺寸精度 | 第25页 |
1.4.3 平直度和扭曲 | 第25-27页 |
1.4.4 硬化层形状及深度 | 第27页 |
1.4.5 机械性能 | 第27-28页 |
1.4.6 显微组织 | 第28-29页 |
1.5 提高重轨质量的方法 | 第29-30页 |
1.5.1 高洁净度重轨钢冶炼技术 | 第29页 |
1.5.2 高质量大方坯连铸技术 | 第29页 |
1.5.3 钢坯高质量加热工艺 | 第29页 |
1.5.4 高尺寸精度钢轨万能轧制技术 | 第29页 |
1.5.5 高平直度重轨控制技术 | 第29-30页 |
1.5.6 钢轨综合质量检测技术 | 第30页 |
1.5.7 重轨强韧化技术 | 第30页 |
1.6 重轨的强韧化方法 | 第30-33页 |
1.6.1 合金化 | 第30-31页 |
1.6.2 热处理 | 第31-33页 |
1.7 国内重轨热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1.8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1.9 课题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1.10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重轨热处理实验装置开发 | 第37-57页 |
2.1 重轨断面尺寸 | 第37页 |
2.2 冷却介质的选择 | 第37-38页 |
2.3 实验装置原理 | 第38-39页 |
2.4 加热装置研制 | 第39-40页 |
2.5 输送辊道设计 | 第40页 |
2.6 压缩空气系统设计 | 第40-46页 |
2.6.1 耗气量的确定 | 第41-45页 |
2.6.2 输气系统设计 | 第45页 |
2.6.3 空气冷却系统开发 | 第45-46页 |
2.7 喷风冷却装置研制 | 第46-54页 |
2.7.1 风箱支架设计 | 第48页 |
2.7.2 上风箱设计 | 第48页 |
2.7.3 侧风箱设计 | 第48-49页 |
2.7.4 喷嘴设计 | 第49-53页 |
2.7.5 喷风面积的确定 | 第53-54页 |
2.8 热处理实验装置调试 | 第54-55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热处理实验所需参考数据的确定 | 第57-67页 |
3.1 U75V重轨钢化学成份 | 第57页 |
3.2 热模拟实验 | 第57-64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3.2.2 实验方案 | 第58页 |
3.2.3 热模拟试样显微组织 | 第58-60页 |
3.2.4 冷却速度对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5 显微硬度的测定 | 第61-62页 |
3.2.6 CCT曲线的绘制 | 第62-64页 |
3.3 热加热制度的确定 | 第64-65页 |
3.4 重轨表面氧化层 | 第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喷风距离及喷风温度对重轨热处理硬化层的影响 | 第67-79页 |
4.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67-68页 |
4.2 热处理过程中重轨表面温度变化 | 第68-73页 |
4.2.1 1 | 第68-70页 |
4.2.2 2 | 第70-72页 |
4.2.3 3 | 第72-73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4.3.1 硬化层宏观形貌 | 第73-74页 |
4.3.2 硬化层硬度分布 | 第74-77页 |
4.3.3 平均冷却速度 | 第77页 |
4.3.4 硬化层组织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喷风时间对重轨热处理硬化层的影响 | 第79-93页 |
5.1 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79页 |
5.2 热处理过程中重轨表面温度变化 | 第79-87页 |
5.2.1 1 | 第80-81页 |
5.2.2 2 | 第81-83页 |
5.2.3 3 | 第83-84页 |
5.2.4 4 | 第84-86页 |
5.2.5 5 | 第86-87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7-92页 |
5.3.1 硬化层宏观形貌 | 第87-88页 |
5.3.2 硬化层硬度分布 | 第88-91页 |
5.3.3 平均冷却速度 | 第91页 |
5.3.4 硬化层组织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喷风压力对重轨热处理硬化层的影响 | 第93-109页 |
6.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93页 |
6.2 热处理过程中重轨表面温度变化 | 第93-103页 |
6.2.1 1 | 第94-95页 |
6.2.2 2 | 第95-97页 |
6.2.3 3 | 第97-98页 |
6.2.4 4 | 第98-100页 |
6.2.5 5 | 第100-101页 |
6.2.6 6 | 第101-103页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3-107页 |
6.3.1 硬化层宏观形貌 | 第103页 |
6.3.2 硬化层硬度分布 | 第103-106页 |
6.3.3 平均冷却速度 | 第106-107页 |
6.3.4 硬化层组织 | 第10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7章 不同冷却速度下重轨的组织与性能 | 第109-134页 |
7.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109页 |
7.2 不同冷却速度下硬化层组织形貌 | 第109-122页 |
7.2.1 珠光体相变 | 第110-112页 |
7.2.2 珠光体真实片层间距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7.2.3 重轨热轧态组织 | 第113-114页 |
7.2.4 1 | 第114-116页 |
7.2.5 2 | 第116-117页 |
7.2.6 3 | 第117-118页 |
7.2.7 4 | 第118-119页 |
7.2.8 5 | 第119-121页 |
7.2.9 6 | 第121-122页 |
7.3 冷却速度与珠光体片层间距之间的关系 | 第122-123页 |
7.4 硬化层硬度与珠光体片层间距之间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7.4.1 断面洛氏硬度与珠光体片层之间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7.4.2 纵向布氏硬度与珠光体片层之间的关系 | 第125页 |
7.5 硬化层的拉伸性能 | 第125-129页 |
7.5.1 抗拉强度 | 第126-128页 |
7.5.2 断口形貌 | 第128-129页 |
7.6 重轨热处理硬化层的冲击性能 | 第129-130页 |
7.7 热处理对重轨断裂韧性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8章 U75V 60kg/m重轨的合金强化及其在热处理时的弯曲 | 第134-144页 |
8.1 合金元素对重轨组织的影响 | 第134-138页 |
8.1.1 锰的影响 | 第135页 |
8.1.2 硅的影响 | 第135页 |
8.1.3 钒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8.1.4 热处理前后合金元素分布 | 第137-138页 |
8.2 重轨热处理后的弯曲 | 第138-142页 |
8.2.1 实验工艺 | 第139页 |
8.2.2 重轨表面不同位置温度变化 | 第139-140页 |
8.2.3 重轨的弯曲 | 第140-142页 |
8.2.4 残余应力分析 | 第142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