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回顾 | 第13-16页 |
1.2.1 信用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担保机构信用评价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局限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局限 | 第17-20页 |
第2章 信用评价方法概述 | 第20-28页 |
2.1 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 | 第20-23页 |
2.1.1 专家制度法 | 第20-21页 |
2.1.2 Z评分模型 | 第21-22页 |
2.1.3 ZETA信用风险模型 | 第22-23页 |
2.2 现代信用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2.1 信用度量术与期权定价模型 | 第23页 |
2.2.2 信贷组合观点 | 第23-24页 |
2.2.3 信用风险附加法 | 第24页 |
2.3 现有信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 第24-28页 |
第3章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方法 | 第28-40页 |
3.1 信用担保与信用评价 | 第28-31页 |
3.1.1 信用担保 | 第28页 |
3.1.2 信用评价 | 第28-31页 |
3.2 我国不同地区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方法 | 第31-37页 |
3.2.1 山东省的评价计分法 | 第31-33页 |
3.2.2 深圳的综合评价计分法 | 第33-35页 |
3.2.3 杭州市的要素分析法 | 第35-36页 |
3.2.4 青岛市信用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3.3 各地区信用评价方法的异同与局限 | 第37-40页 |
3.3.1 异同点 | 第37-38页 |
3.3.2 局限性 | 第38-40页 |
第4章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方法的构建 | 第40-62页 |
4.1 互助担保组织概述 | 第40-48页 |
4.1.1 互助担保组织的定义 | 第40-41页 |
4.1.2 互助担保组织的特征 | 第41-45页 |
4.1.3 互助担保组织与其他信用担保机构的比较分析 | 第45-48页 |
4.2 互助担保组织的信用评价要素分析 | 第48-52页 |
4.2.1 规范运作 | 第48-49页 |
4.2.2 担保业绩 | 第49页 |
4.2.3 风险控制能力 | 第49-50页 |
4.2.4 无形资产 | 第50页 |
4.2.5 监督情况 | 第50-52页 |
4.3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59页 |
4.3.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第52页 |
4.3.2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4.3.3 指标体系说明 | 第54-59页 |
4.4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方法 | 第59-62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