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1章 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概述 | 第8-15页 |
| 1.1 我国知识产权刑事立法回顾 | 第8-9页 |
| 1.1.1 知识产权侵权非刑罚阶段 | 第8页 |
| 1.1.2 知识产权侵权刑事制裁制度形成 | 第8-9页 |
| 1.2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司法状况 | 第9-15页 |
| 1.2.1 我国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受理情况 | 第9-11页 |
| 1.2.2 我国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审理情况 | 第11-15页 |
| 第2章 国际视野下的知识产权刑事立法 | 第15-21页 |
| 2.1 知识产权侵权的犯罪化趋势 | 第15-16页 |
| 2.1.1 知识产权侵权入刑的趋势 | 第15页 |
| 2.1.2 知识产权犯罪的轻刑化趋势 | 第15-16页 |
| 2.2 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及他国经验的借鉴 | 第16-21页 |
| 2.2.1 国际条约对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规定 | 第16-17页 |
| 2.2.2 各主要国家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立法 | 第17-21页 |
| 第3章 我国知识产权慎刑原则之确立要求 | 第21-28页 |
| 3.1 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要求 | 第21-23页 |
| 3.1.1 知识产权的私法性抑或公法性 | 第21-22页 |
| 3.1.2 我国刑法对保护私权的立法态度 | 第22-23页 |
| 3.2 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 | 第23-25页 |
| 3.2.1 谦抑精神应当成为知识产权刑法功能的价值取向 | 第23-24页 |
| 3.2.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目标与谦抑精神的冲突 | 第24-25页 |
| 3.3 司法效果的反证 | 第25-26页 |
| 3.4 我国国情和知识产权保护目标的要求 | 第26-28页 |
| 第4章 知识产权慎刑原则具体化建议 | 第28-36页 |
| 4.1 对知识产权犯罪罪名的影响 | 第28-30页 |
| 4.2 对知识产权犯罪刑罚的影响 | 第30-33页 |
| 4.3 对知识产权犯罪追诉程序的影响 | 第33-36页 |
| 4.3.1 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提起 | 第33页 |
| 4.3.2 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运用 | 第33-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