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8页 |
Contents | 第8-12页 |
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9页 |
1.1 村镇污水的排放及处理 | 第21-26页 |
1.1.1 村镇污水排放特征 | 第21页 |
1.1.2 村镇污水排放的危害 | 第21-23页 |
1.1.3 国外村镇污水处理状况 | 第23-25页 |
1.1.4 我国村镇污水处理状况 | 第25-26页 |
1.2 人工湿地技术 | 第26-32页 |
1.2.1 人工湿地的分类 | 第27-29页 |
1.2.2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 | 第29-30页 |
1.2.3 人工湿地技术在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1.3 高效脱氮菌强化技术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 第32-37页 |
1.3.1 高效脱氮菌强化技术简介 | 第32-33页 |
1.3.2 高效脱氮菌强化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1.3.3 高效脱氮菌强化技术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7-3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第二章 高效脱氮菌株的选择 | 第39-53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9-41页 |
2.1.2 方法 | 第41-43页 |
2.2 六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及脱氮特性 | 第43-47页 |
2.2.1 XP1菌株 | 第43-44页 |
2.2.2 XP2菌株 | 第44-45页 |
2.2.3 LZ-4菌株 | 第45页 |
2.2.4 LZ-14菌株 | 第45-46页 |
2.2.5 CL-1菌株 | 第46页 |
2.2.6 CL-3菌株 | 第46-47页 |
2.3 六株细菌的种属特性 | 第47-49页 |
2.4 六株细菌的反硝化气体产物分析 | 第49-52页 |
2.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高效脱氮菌群的构建 | 第53-62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3.1.2 方法 | 第54-55页 |
3.2 高效脱氮菌群选取及构建理由 | 第55-56页 |
3.3 高效脱氮菌群的脱氮特性考察 | 第56-61页 |
3.3.1 DM培养液接种混合菌群后的表观变化 | 第56-57页 |
3.3.2 不同浓度F1菌液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 | 第57-58页 |
3.3.3 不同浓度F2菌液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 | 第58-59页 |
3.3.4 不同浓度F3菌液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 | 第59页 |
3.3.5 不同浓度F4菌液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 | 第59-60页 |
3.3.6 不同混合菌群及单菌株脱氮效率的比较 | 第60-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高效脱氮菌群强化实验室小型人工湿地脱氮效果 | 第62-8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7页 |
4.1.1 试验装置 | 第62-64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64-67页 |
4.2 CWM系统运行效果试验 | 第67-71页 |
4.2.1 COD的去除 | 第67-68页 |
4.2.2 NH_3-N的去除 | 第68页 |
4.2.3 TN的去除 | 第68-69页 |
4.2.4 TP的去除 | 第69-71页 |
4.3 菌群强化CWM系统处理人工配制受污染河水、生活污水试验 | 第71-82页 |
4.3.1 pH值的变化 | 第71-73页 |
4.3.2 CODcr的变化 | 第73-74页 |
4.3.3 TP的去除 | 第74-76页 |
4.3.4 氨氮、硝酸盐氮、总氮的去除 | 第76-81页 |
4.3.5 高效脱氮菌群F4强化CWM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第81-82页 |
4.4 高效菌群强化人工湿地的污染物降解特征 | 第82-85页 |
4.4.1 生物强化CMWs处理RW的污染物降解 | 第82-84页 |
4.4.2 生物强化CMWs处理DW的污染物降解 | 第84-85页 |
4.5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高效脱氮菌强化人工湿地处理村镇生活污水工艺 | 第87-121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87-91页 |
5.1.1 中试现场 | 第87-88页 |
5.1.2 菌种培养 | 第88页 |
5.1.3 试验设计 | 第88-91页 |
5.2 高效脱氮菌XP1强化人工湿地现场处理村镇生活污水 | 第91-114页 |
5.2.1 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各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 第91-93页 |
5.2.2 人工湿地中试现场长期运行效果 | 第93-98页 |
5.2.3 湿地系统不同深度的处理效果试验 | 第98-99页 |
5.2.4 收割以后,XP1强化香蒲、芦苇人工湿地 | 第99-109页 |
5.2.5 夏季秋季,XP1强化芦苇人工湿地 | 第109-113页 |
5.2.6 本研究与类似研究的比较分析 | 第113-114页 |
5.3 高效菌株强化人工湿地的机理探讨 | 第114-120页 |
5.3.1 高效菌株强化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探讨 | 第114-117页 |
5.3.2 高效菌株强化人工湿地的污染物迁移转化 | 第117-120页 |
5.4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第121-126页 |
6.1 使用价值 | 第121-124页 |
6.1.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21-123页 |
6.1.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123页 |
6.1.3 环境效益分析 | 第123-124页 |
6.2 应用前景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6-130页 |
7.1 结论 | 第126-128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12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专利 | 第146-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147-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148-149页 |
附录:发表文章及专利 | 第149-18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