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概述 | 第11-15页 |
1.1.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1-12页 |
1.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2-13页 |
1.1.3 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性质 | 第13-14页 |
1.1.4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 纳米颗粒的水环境行为 | 第15-17页 |
1.2.1 纳米二氧化钛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途径 | 第15-16页 |
1.2.2 纳米颗粒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去除纳米颗粒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1.3.1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特点 | 第17-18页 |
1.3.2 水环境中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1.3.3 纳米颗粒去除的混凝机理 | 第19页 |
1.3.4 纳米颗粒去除的混凝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4 水环境中纳米颗粒去除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5 二氧化钛浓度的检测方法 | 第20-22页 |
1.5.1 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第20-21页 |
1.5.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1页 |
1.5.3 滴定法 | 第21-22页 |
1.5.4 显色法 | 第22页 |
1.6 课题的来源、提出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6.1 课题的来源 | 第22页 |
1.6.2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22-23页 |
1.6.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31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 纳米二氧化钛稳定性影响研究的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1 纳米二氧化钛表征方法 | 第26页 |
2.2.2 超声处理对纳米二氧化钛稳定性影响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2.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纳米二氧化钛稳定性影响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 天然水体中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浓度检测的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7页 |
2.3.2 消解—ICP-OES 法 | 第27-28页 |
2.4 天然水体中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常规工艺去除小试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2.4.1 原水水质 | 第28-29页 |
2.4.2 混凝试验 | 第29页 |
2.4.3 过滤试验 | 第29-30页 |
2.4.4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30-31页 |
第3章 天然水体中纳米二氧化钛稳定性研究 | 第31-46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天然水体中纳米二氧化钛浓度预测 | 第32-33页 |
3.3 纳米二氧化钛浓度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分析 | 第33-36页 |
3.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33-35页 |
3.3.2 消解—ICP-OES 法 | 第35-36页 |
3.4 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结果讨论 | 第36-39页 |
3.4.1 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3.4.2 粒径分布 | 第37-38页 |
3.4.3 表面电势分析 | 第38-39页 |
3.5 天然水体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 第39-45页 |
3.5.1 超声处理对纳米二氧化钛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3.5.2 pH 对纳米二氧化钛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3 LAS 对纳米二氧化钛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常规给水工艺对天然水体中纳米 TiO2去除效果研究 | 第46-60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混凝单元影响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6页 |
4.2.1 水力条件 | 第46-49页 |
4.2.2 沉淀时间 | 第49-50页 |
4.2.3 混凝剂投加量 | 第50-55页 |
4.2.4 pH | 第55-56页 |
4.3 过滤单元影响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