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湿蒸汽两相流及水滴运动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湿蒸汽两相流及水滴运动特点 | 第10-11页 | 
| 1.3 湿蒸汽两相流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4 汽轮机除湿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湿蒸汽两相流及水滴运动模型推导 | 第15-36页 | 
| 2.1 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模型的建立 | 第15-32页 | 
| 2.1.1 气体状态方程 | 第15-17页 | 
| 2.1.2 液滴成核、生长模型及粘性阻力 | 第17-19页 | 
| 2.1.3 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控制方程组 | 第19-28页 | 
| 2.1.4 湿蒸汽非平衡凝结流动湍流模型 | 第28-32页 | 
| 2.2 水滴粒子碰撞模型 | 第32-3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数值模型在 FLUENT 中的实现 | 第36-41页 | 
| 3.1 FLUENT 中 UDF 及 UDS 功能简介 | 第36-37页 | 
| 3.2 数值模型在 FLUENT 中的实现 | 第37-40页 | 
| 3.2.1 维里气体状态方程 | 第37-38页 | 
| 3.2.2 液相控制方程的实现 | 第38-39页 | 
| 3.2.3 控制方程在 FLUENT 中的加载 | 第39-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三维流场分析 | 第41-64页 | 
| 4.1 静叶三维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41-46页 | 
| 4.2 两相凝结流动三维流场结果分析 | 第46-59页 | 
| 4.2.1 静叶出口流场参数分布 | 第46-49页 | 
| 4.2.2 三维流场马赫数分布 | 第49-51页 | 
| 4.2.3 静叶表面压力分布 | 第51-52页 | 
| 4.2.4 三维流场湿度分布 | 第52-55页 | 
| 4.2.5 三维流场成核率及水滴数分布 | 第55-59页 | 
| 4.3 静叶出口参数沿节距分布 | 第59-6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5章 不同开槽结构水滴沉积规律研究 | 第64-80页 | 
| 5.1 概述 | 第64-65页 | 
| 5.2 原型静叶通道内水滴沉积规律 | 第65-67页 | 
| 5.2.1 静叶中水滴粒子运动轨迹 | 第65页 | 
| 5.2.2 静叶中水滴粒子沉积率分布 | 第65-67页 | 
| 5.3 不同除湿槽结构对水滴粒子沉积的影响 | 第67-71页 | 
| 5.3.1 不同开槽方案水滴沉积率分布 | 第67-69页 | 
| 5.3.2 不同开槽方案除湿槽抽吸率对比 | 第69-71页 | 
| 5.4 实际工况下不同开槽方案水滴沉积研究 | 第71-78页 | 
| 5.4.1 实际工况边界条件及入口水滴分布 | 第71-74页 | 
| 5.4.2 实际工况下不同开槽方案沉积率及抽吸率对比 | 第74-76页 | 
| 5.4.3 不同开槽方案沉积率沿静叶轴向分布 | 第76-7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