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动态大地测量论文

InSAR技术在安县地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依据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2 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2章 InSAR 技术基本原理第15-24页
    2.1 InSAR 技术原理第15-17页
        2.1.1 InSAR 测量原理第15-16页
        2.1.2 InSAR 的处理流程第16-17页
    2.2 D-InSAR 基本原理第17-20页
        2.2.1 D-InSAR 测量原理第17-19页
        2.2.2 D-InSAR 技术处理流程第19-20页
    2.3 SBAS-InSAR 基本原理第20-24页
        2.3.1 SBAS-InSAR 测量原理第20-22页
        2.3.2 SBAS 技术处理流程第22-24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预处理第24-34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24-26页
        3.1.1 地理位置第24-25页
        3.1.2 气候条件第25-26页
        3.1.3 地质条件第26页
        3.1.4 人类活动第26页
    3.2 数据的选择第26-30页
        3.2.1 数据类型第26-28页
        3.2.2 数据源介绍第28-29页
        3.2.3 数据参数第29-30页
    3.3 数据预处理第30-34页
        3.3.1 多视第30-31页
        3.3.2 滤波第31-33页
        3.3.3 地理编码第33-34页
第4章 SAR 数据的处理第34-49页
    4.1 D-InSAR 技术处理第34-42页
        4.1.1 像对选择第34-36页
        4.1.2 干涉图生成第36页
        4.1.3 去平地效应第36-38页
        4.1.4 干涉图滤波第38-40页
        4.1.5 相位解缠第40-41页
        4.1.6 信息提取第41-42页
    4.2 SBAS 技术处理第42-49页
        4.2.1 干涉像对选择第42-43页
        4.2.2 高相干点选择第43-45页
        4.2.3 误差去除和相位解缠第45-47页
        4.2.4 生成形变时间序列第47-49页
第5章 数据分析第49-63页
    5.1 DEM 数据分析第49-56页
        5.1.1 评估方法第49-50页
        5.1.2 精度评估第50-54页
        5.1.3 误差分析第54-56页
    5.2 形变分析第56-63页
        5.2.1 研究区形变概况第56-58页
        5.2.2 研究区形变特征第58-60页
        5.2.3 地质灾害的形变情况第60-63页
结论第63-65页
致谢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锦屏二级深埋隧道大理岩段突水破坏机理研究
下一篇:常用有机磷农药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