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宿根花卉类论文

菊花、枣和马铃薯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与脱毒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6页
    1.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现状第17页
    1.2 传统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及优缺点第17-18页
    1.3 超低温保存种质资源第18-23页
        1.3.1 概念第18页
        1.3.2 特点第18页
        1.3.3 主要方法第18-20页
            1.3.3.1 程序降温法(controlled rate cooling)第18页
            1.3.3.2 玻璃化法(Vitrification)第18-19页
            1.3.3.3 包埋干燥法(Encapsulation-dehydration)第19页
            1.3.3.4 包埋玻璃化法(Encapsulation-vitrification)第19页
            1.3.3.5 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第19-20页
        1.3.4 影响基于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方法的主要因素第20-22页
            1.3.4.1 母株材料(Stock cultures)第20页
            1.3.4.2 预培养(Preculture)第20-21页
            1.3.4.3 加载(Loading)第21页
            1.3.4.4 玻璃化处理(Vitrification)第21页
            1.3.4.5 卸载(Unloading)第21-22页
            1.3.4.6 后培养(Post-culture)第22页
        1.3.5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第22-23页
    1.4 超低温疗法第23-26页
        1.4.1 概念第23页
        1.4.2 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2.1 发展历史第23-24页
            1.4.2.2 脱毒机理第24页
        1.4.3 优点第24-26页
            1.4.3.1 脱毒率高第24-25页
            1.4.3.2 脱毒率不受茎尖大小的影响第25-26页
            1.4.3.3 脱毒率不受超低温方法的影响第26页
            1.4.3.4 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且周期短第26页
            1.4.3.5 可同时用于种质资源的保存与脱毒第26页
    1.5 菊花超低温保存及脱毒研究进展第26-30页
        1.5.1 重要价值第26页
        1.5.2 超低温保存研究现状第26-28页
        1.5.3 脱毒研究第28-30页
            1.5.3.1 感染菊花的主要病毒第28-29页
            1.5.3.2 CVB 的特点及危害第29页
            1.5.3.3 CVB 的脱毒研究第29-30页
    1.6 枣种质资源保存及脱毒研究进展第30-33页
        1.6.1 重要价值第30页
        1.6.2 种质资源保存现状第30页
        1.6.3 枣疯病的研究进展第30-33页
            1.6.3.1 特点及危害第30-31页
            1.6.3.2 脱除研究现状第31-33页
    1.7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第33-34页
        1.7.1 重要价值第33页
        1.7.2 超低温保存现状第33-34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4-35页
    1.9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二章 菊花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及脱除 CVB 的研究第36-63页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36-37页
        2.1.1 试验材料第36页
        2.1.2 主要试剂第36页
        2.1.3 主要仪器第36-37页
    2.2 方法第37-43页
        2.2.1 试管苗的建立与培养第37页
        2.2.2 影响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关键因素第37-39页
            2.2.2.1 蔗糖预培养第37-38页
            2.2.2.2 加载液第38页
            2.2.2.3 PVS2 脱水时间第38页
            2.2.2.4 再生培养基第38页
            2.2.2.5 茎尖大小第38页
            2.2.2.6 超低温保存再生率的提高第38-39页
            2.2.2.7 建立的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广谱性验证第39页
            2.2.2.8 生根及移栽第39页
        2.2.3 超低温保存茎尖中成活细胞的分布第39页
        2.2.4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第39-41页
            2.2.4.1 SSR(简单序列重复)第39-40页
            2.2.4.2 FCM(流式细胞术)第40-41页
        2.2.5 超低温疗法对 CVB 脱除效率的研究第41-43页
            2.2.5.1 茎尖大小第41页
            2.2.5.2 病毒检测第41-42页
            2.2.5.3 CVB 在茎尖中的分布第42-43页
            2.2.5.4 成活细胞定位第43页
        2.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4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3-59页
        2.3.1 影响茎尖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关键因素第43-51页
            2.3.1.1 蔗糖预培养第43-45页
            2.3.1.2 加载液成份第45页
            2.3.1.3 PVS2 处理第45-46页
            2.3.1.4 茎尖大小第46-47页
            2.3.1.5 再生培养基第47页
            2.3.1.6 试管苗苗龄与芽着生的位置第47-48页
            2.3.1.7 菊花茎尖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体系的建立第48-50页
            2.3.1.8 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广谱性验证第50页
            2.3.1.9 茎尖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移栽情况第50-51页
        2.3.2 超低温保存茎尖中成活细胞的分布第51-52页
        2.3.3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第52-55页
            2.3.3.1 SSR(内部序列重复)第52-54页
            2.3.3.2 倍性检测第54-55页
        2.3.4 超低温疗法对 CVB 的脱毒效率第55-58页
            2.3.4.1 母株的带毒情况第55-56页
            2.3.4.2 茎尖大小对超低温疗法脱除 CVB 的效率的影响第56-58页
        2.3.5 CVB 在茎尖的分布第58-59页
    2.4 讨论第59-62页
    2.5 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枣茎尖超低温保存及超低温脱除枣疯病植原体第63-77页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63页
        3.1.1 试验材料第63页
        3.1.2 主要试剂第63页
        3.1.3 主要仪器第63页
    3.2 方法第63-67页
        3.2.1 试管苗建立与保存第64-65页
        3.2.2 影响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关键因素第65页
            3.2.2.1 蔗糖预培养第65页
            3.2.2.2 PVS2 脱水时间第65页
            3.2.2.3 茎尖大小第65页
        3.2.3 微型嫁接第65页
        3.2.4 植原体的检测第65-66页
        3.2.5 超低温保存茎尖中成活细胞的分布第66页
        3.2.6 茎尖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第66页
        3.2.7 超低温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鉴定第66页
        3.2.8 数据分析第66-6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7-74页
        3.3.1 茎尖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关键因素第68-70页
            3.3.1.1 蔗糖预培养第68页
            3.3.1.2 PVS2 处理时间第68-69页
            3.3.1.3 茎尖大小第69-70页
        3.3.2 微型嫁接的再生率第70页
        3.3.3 超低温疗法对植原体的脱除效率第70-72页
            3.3.3.1 母株的带毒情况第70-71页
            3.3.3.2 茎尖大小对超低温疗法脱除植原体效率的影响第71-72页
        3.3.4 超低温保存茎尖中成活细胞的分布第72-73页
        3.3.5 茎尖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第73页
        3.3.6 植原体在茎尖中的分布情况第73页
        3.3.7 超低温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第73-74页
    3.4 讨论第74-76页
    3.5 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马铃薯茎尖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第77-94页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77-78页
        4.1.1 试验材料第77页
        4.1.2 主要试剂第77页
        4.1.3 主要仪器第77-78页
    4.2 方法第78-81页
        4.2.1 影响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关键因素第78-80页
            4.2.1.1 蔗糖预培养第79页
            4.2.1.2 加载液成份及加载时间第79-80页
            4.2.1.3 PVS2 脱水时间第80页
            4.2.1.4 再生培养基第80页
            4.2.1.5 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广谱性的验证第80页
        4.2.2 超低温保存茎尖中成活细胞的分布第80-81页
        4.2.3 茎尖超微结构的观察第81页
        4.2.4 超低温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第81页
            4.2.4.1 ISSR(内部简单序列重复)第81页
            4.2.4.2 FCM (流式细胞术)第81页
        4.2.5 数据分析第8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1-91页
        4.3.1 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关键因素第81-87页
            4.3.1.1 蔗糖预培养第81-83页
            4.3.1.2 加载液成份第83-84页
            4.3.1.3 加载时间第84页
            4.3.1.4 PVS2 处理时间第84-85页
            4.3.1.5 再生培养基第85-86页
            4.3.1.6 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广谱性的验证第86页
            4.3.1.7 茎尖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体系第86-87页
        4.3.2 超低温保存茎尖中成活细胞的分布第87-89页
        4.3.3 茎尖超微结构的观察第89页
        4.3.4 超低温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鉴定第89-91页
            4.3.4.1 ISSR(内部简单序列重复)第89-90页
            4.3.4.2 FCM (流式细胞术)第90-91页
    4.4 讨论第91-9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4-95页
    5.1 结论第94页
    5.2 创新点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10页
附录第110-114页
缩略词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作者简介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utherlandia Frutescens提取物抗前列腺肿瘤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城镇发展动力历史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