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论文--机械设计论文

机电式惯容器的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1.2 惯容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惯容器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惯容器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机电式惯容器的设计思路第19-29页
    2.1 机电比拟理论第19-21页
        2.1.1 第一类机电比拟理论第19-20页
        2.1.2 第二类机电比拟理论第20-21页
    2.2 惯容器的理论模型第21-23页
        2.2.1 惯容器概念的提出第21-22页
        2.2.2 惯容器的理论意义第22-23页
    2.3 机械式惯容器第23-26页
        2.3.1 齿轮齿条惯容器第23-24页
        2.3.2 滚珠丝杠惯容器第24-25页
        2.3.3 液压式惯容器第25页
        2.3.4 惯容器的其他设计方案第25-26页
    2.4 机电式惯容器第26-28页
        2.4.1 机械式惯容器的结构局限第26-27页
        2.4.2 机电式惯容器的设计思路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机电式惯容器的理论模型建立第29-43页
    3.1 直流电机模型的建立第29-33页
        3.1.1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第29-31页
        3.1.2 直流电机模型的建立第31-33页
    3.2 滚珠丝杠副模型的建立第33-34页
        3.2.1 滚珠丝杠副的工作原理第33-34页
        3.2.2 滚珠丝杠副的理论模型第34页
    3.3 机电式惯容器的设计第34-40页
        3.3.1 机电式惯容器的模型第34-35页
        3.3.2 电枢外接电路的设计第35-40页
    3.4 机电式惯容器的实际模型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机电式惯容器的仿真与分析第43-59页
    4.1 机电式惯容器的仿真计算第43-45页
        4.1.1 仿真模型建立第43-44页
        4.1.2 模型参数设置第44页
        4.1.3 仿真结果分析第44-45页
    4.2 机电式惯容器的稳定性分析第45-49页
        4.2.1 劳斯判据第45-46页
        4.2.2 机电式惯容器稳定性分析第46-49页
        4.2.3 稳定性分析算例第49页
    4.3 机电式惯容器的许用受力范围第49-52页
        4.3.1 负阻抗变换电路正常工作的约束条件分析第49-50页
        4.3.2 直流电机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约束条件分析第50-51页
        4.3.3 许用受力算例第51-52页
    4.4 电路参数对于机电惯容器“力-速度”特性的影响第52-56页
        4.4.1 电容c对于机电惯容器“力-速度”特性的影响第52-53页
        4.4.2 电阻R对于机电惯容器“力-速度”特性的影响第53-54页
        4.4.3 运放输出电阻Rout对于机电惯容器“力-速度”特性的影响第54-56页
    4.5 机电式惯容器的最大惯质第56-58页
        4.5.1 最大惯质理论分析第56-57页
        4.5.2 最大惯质算例第57-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机电式惯容器的实验验证第59-73页
    5.1 机电式惯容器实验样机的研制第59-64页
        5.1.1 机电式惯容器的设备选型第59-61页
        5.1.2 电枢阻抗电路的制板与调试第61-63页
        5.1.3 机械部分的组装第63-64页
    5.2 实验测试平台的研制第64-67页
        5.2.1 水平激振实验台的设计第64-67页
        5.2.2 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第67页
    5.3 机械式惯容器的实验测试第67-69页
        5.3.1 机械式惯容器的低频测试第67-68页
        5.3.2 机械式惯容器的幅相特性测试第68-69页
    5.4 机电式惯容器可行性验证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6.1 全文总结第73-74页
    6.2 未来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抖激光陀螺温度建模与补偿技术研究
下一篇: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少数民族手工业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