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抖激光陀螺温度建模与补偿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机抖激光陀螺温度建模与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激光陀螺零偏温度延迟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15-3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1 激光陀螺静态输出分析 | 第15页 |
2.1.2 传热学基本定律 | 第15-16页 |
2.1.3 相关性分析理论 | 第16-17页 |
2.2 激光陀螺零偏温度延迟的理论分析 | 第17-21页 |
2.2.1 激光陀螺传热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19页 |
2.2.2 激光陀螺外表面温度线性变化 | 第19-20页 |
2.2.3 激光陀螺外表面温度简谐变化 | 第20-21页 |
2.3 激光陀螺零偏温度模型的数学推导 | 第21-26页 |
2.3.1 激光陀螺温度与零偏的表示形式 | 第21-22页 |
2.3.2 静态温度模型的数学推导 | 第22-23页 |
2.3.3 逐步回归模型的数学推导 | 第23-24页 |
2.3.4 时间序列模型的数学推导 | 第24-26页 |
2.4 通过延迟补偿改善静态温度模型 | 第26-30页 |
2.4.1 静态温度模型的局限 | 第26-28页 |
2.4.2 延迟量的估计 | 第28-29页 |
2.4.3 静态温度模型的改进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激光陀螺零偏与温度的时间序列模型 | 第31-45页 |
3.1 激光陀螺零偏温度补偿模型的建立流程 | 第31-32页 |
3.2 模型的确定 | 第32-33页 |
3.2.1 激光陀螺零偏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3.2.2 激光陀螺温度补偿模型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 模型辨识理论 | 第33-35页 |
3.3.1 最小二乘估计 | 第33-34页 |
3.3.2 递推最小二乘估计 | 第34-35页 |
3.4 模型的辨识 | 第35-44页 |
3.4.1 激光陀螺温度建模实验 | 第35-37页 |
3.4.2 模型辨识算法 | 第37-39页 |
3.4.3 模型辨识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系统级激光陀螺零偏温度建模的误差分析 | 第45-56页 |
4.1 减振器变形对激光陀螺输出的影响机理 | 第45-51页 |
4.1.1 地球自转分量变化的影响 | 第45-49页 |
4.1.2 减振器动态变形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 减振器变形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 第51-55页 |
4.2.1 对静态温度模型的影响仿真 | 第51-52页 |
4.2.2 对动态温度模型的影响仿真 | 第52-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模型比较与验证 | 第56-64页 |
5.1 模型的鲁棒性 | 第56-57页 |
5.2 宽温度范围验证与比较 | 第57-60页 |
5.3 宽温变速率范围验证与比较 | 第60-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4页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