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重庆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第8页
    1.2 研究路线及方法第8-9页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9-11页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第11-12页
2 基本概念、文献综述、理论及经验借鉴第12-22页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第12页
        2.1.1 协同发展第12页
        2.1.2 机制设计第12页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5页
        2.2.1 协同发展第12-13页
        2.2.2 协同发展的机制设计第13-14页
        2.2.3 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第14-15页
        2.2.4 文献述评第15页
    2.3 典型理论借鉴第15-19页
        2.3.1 整体性治理理论第15-16页
        2.3.2 区域分工理论第16-17页
        2.3.3 产业集群理论第17页
        2.3.4 制度变迁理论第17-18页
        2.3.5 机制设计理论第18-19页
        2.3.6 协同理论第19页
    2.4 国内外经验借鉴第19-22页
        2.4.1 厦漳泉同城化发展第19-20页
        2.4.2 广佛同城化发展第20页
        2.4.3 柏林—勃兰登堡协同发展第20-21页
        2.4.4 国内外协同发展的启示第21-22页
3 万开云板块发展现状分析第22-31页
    3.1 万开云板块整体发展现状分析第22-26页
        3.1.1 资源要素禀赋第22-23页
        3.1.2 经济综合实力第23-24页
        3.1.3 产业发展第24页
        3.1.4 社会民生第24-25页
        3.1.5 生态环境第25-26页
    3.2 万开云板块内部发展现状分析第26-31页
        3.2.1 综合经济实力第26-28页
        3.2.2 产业发展第28-30页
        3.2.3 社会民生第30-31页
4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困境及可行性分析第31-35页
    4.1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的困境分析第31-32页
        4.1.1 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第31页
        4.1.2 协同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第31-32页
    4.2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第32-35页
        4.2.1 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第32页
        4.2.2 具有较好的现实条件第32-33页
        4.2.3 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撑第33-34页
        4.2.4 具有强烈的协同意愿第34-35页
5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第35-47页
    5.1 建立分层联动领导机制第35-38页
        5.1.1 构建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第36-37页
        5.1.2 构建区县联席会议制度第37页
        5.1.3 构建区县部门交流对接机制第37-38页
        5.1.4 分层联动领导机制过程模型第38页
    5.2 建立区域协同规划机制第38-41页
        5.2.1 构建区县部门层面协同规划机制第39-40页
        5.2.2 构建区县层面协同规划机制第40页
        5.2.3 构建市级层面协同规划机制第40-41页
        5.2.4 协同规划机制过程模型第41页
    5.3 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第41-44页
        5.3.1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第41-42页
        5.3.2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第42-43页
        5.3.3 利益协调机制过程模型第43-44页
    5.4 建立协同发展保障机制第44-47页
        5.4.1 树立协同发展理念第44页
        5.4.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44-45页
        5.4.3 加强协同发展立法保障第45-46页
        5.4.4 协同发展保障机制过程模型第46-47页
6 实现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第47-56页
    6.1 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47-50页
        6.1.1 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第47-48页
        6.1.2 区域通信互联互通第48-49页
        6.1.3 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第49-50页
    6.2 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第50-52页
        6.2.1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第50页
        6.2.2 共建共享产业平台第50-51页
        6.2.3 协同配置产业要素第51-52页
        6.2.4 完善统一的市场机制第52页
    6.3 实现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第52-54页
        6.3.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第52-53页
        6.3.2 城市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第53-54页
    6.4 实现区域生态协同保护第54-55页
        6.4.1 协同涵养长江水源第54页
        6.4.2 协同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第54-55页
        6.4.3 加强区域生态空间管制第55页
    6.5 建立区域干部交流制度第55-56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6-57页
    7.1 研究结论第56页
    7.2 研究展望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第62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62页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情况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武汉时期《新华日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准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