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路线及方法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9-11页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11-12页 |
2 基本概念、文献综述、理论及经验借鉴 | 第12-22页 |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12页 |
2.1.1 协同发展 | 第12页 |
2.1.2 机制设计 | 第12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2.2.1 协同发展 | 第12-13页 |
2.2.2 协同发展的机制设计 | 第13-14页 |
2.2.3 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14-15页 |
2.2.4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2.3 典型理论借鉴 | 第15-19页 |
2.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2.3.2 区域分工理论 | 第16-17页 |
2.3.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7页 |
2.3.4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7-18页 |
2.3.5 机制设计理论 | 第18-19页 |
2.3.6 协同理论 | 第19页 |
2.4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19-22页 |
2.4.1 厦漳泉同城化发展 | 第19-20页 |
2.4.2 广佛同城化发展 | 第20页 |
2.4.3 柏林—勃兰登堡协同发展 | 第20-21页 |
2.4.4 国内外协同发展的启示 | 第21-22页 |
3 万开云板块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1页 |
3.1 万开云板块整体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3.1.1 资源要素禀赋 | 第22-23页 |
3.1.2 经济综合实力 | 第23-24页 |
3.1.3 产业发展 | 第24页 |
3.1.4 社会民生 | 第24-25页 |
3.1.5 生态环境 | 第25-26页 |
3.2 万开云板块内部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3.2.1 综合经济实力 | 第26-28页 |
3.2.2 产业发展 | 第28-30页 |
3.2.3 社会民生 | 第30-31页 |
4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困境及可行性分析 | 第31-35页 |
4.1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的困境分析 | 第31-32页 |
4.1.1 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 第31页 |
4.1.2 协同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 第31-32页 |
4.2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 第32-35页 |
4.2.1 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 第32页 |
4.2.2 具有较好的现实条件 | 第32-33页 |
4.2.3 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撑 | 第33-34页 |
4.2.4 具有强烈的协同意愿 | 第34-35页 |
5 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 第35-47页 |
5.1 建立分层联动领导机制 | 第35-38页 |
5.1.1 构建市级联席会议制度 | 第36-37页 |
5.1.2 构建区县联席会议制度 | 第37页 |
5.1.3 构建区县部门交流对接机制 | 第37-38页 |
5.1.4 分层联动领导机制过程模型 | 第38页 |
5.2 建立区域协同规划机制 | 第38-41页 |
5.2.1 构建区县部门层面协同规划机制 | 第39-40页 |
5.2.2 构建区县层面协同规划机制 | 第40页 |
5.2.3 构建市级层面协同规划机制 | 第40-41页 |
5.2.4 协同规划机制过程模型 | 第41页 |
5.3 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 第41-44页 |
5.3.1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 第41-42页 |
5.3.2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 第42-43页 |
5.3.3 利益协调机制过程模型 | 第43-44页 |
5.4 建立协同发展保障机制 | 第44-47页 |
5.4.1 树立协同发展理念 | 第44页 |
5.4.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第44-45页 |
5.4.3 加强协同发展立法保障 | 第45-46页 |
5.4.4 协同发展保障机制过程模型 | 第46-47页 |
6 实现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56页 |
6.1 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第47-50页 |
6.1.1 区域交通互联互通 | 第47-48页 |
6.1.2 区域通信互联互通 | 第48-49页 |
6.1.3 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第49-50页 |
6.2 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 第50-52页 |
6.2.1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 第50页 |
6.2.2 共建共享产业平台 | 第50-51页 |
6.2.3 协同配置产业要素 | 第51-52页 |
6.2.4 完善统一的市场机制 | 第52页 |
6.3 实现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 第52-54页 |
6.3.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 第52-53页 |
6.3.2 城市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 | 第53-54页 |
6.4 实现区域生态协同保护 | 第54-55页 |
6.4.1 协同涵养长江水源 | 第54页 |
6.4.2 协同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 第54-55页 |
6.4.3 加强区域生态空间管制 | 第55页 |
6.5 建立区域干部交流制度 | 第55-56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2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