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铁路部门运输乘客及其携带小汽车的业务 | 第10-11页 |
| 1.2.1 国外同时运输旅客和汽车的业务 | 第10页 |
| 1.2.2 国内同时运输旅客和汽车的业务 | 第10-11页 |
| 1.3 客运特点人车一体化运输方式的提出 | 第11-12页 |
| 1.4 国内外铁路运输小汽车装备的现状 | 第12-16页 |
| 1.4.1 国内汽车运输车 | 第12-14页 |
| 1.4.2 国外汽车运输车 | 第14-16页 |
| 2 客运特点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的研究 | 第16-26页 |
| 2.1 小型汽车客运特征的赋予 | 第16-22页 |
| 2.1.1 客运特征分析 | 第16-17页 |
| 2.1.2 对将旅客特征赋予小型汽车关键问题的分析 | 第17-19页 |
| 2.1.3 将旅客特征赋予小型汽车的方法 | 第19-22页 |
| 2.2 客运模式下人车一体化运输系统建立的研究 | 第22-25页 |
| 2.2.1 人车一体化运输系统关键问题的分析 | 第22-23页 |
| 2.2.2 人车一体化运输系统建立的方法和内容 | 第23-25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客运特点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设备层面的运用分析及小汽车装卸设备总体设计 | 第26-33页 |
| 3.1 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设备层面的配合 | 第26-27页 |
| 3.2 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对运载车厢与装卸设备要求 | 第27-28页 |
| 3.2.1 对运载车厢的要求 | 第27页 |
| 3.2.2 对小汽车装卸设备的要求 | 第27-28页 |
| 3.3 作业环境对小汽车装卸设备的要求 | 第28-31页 |
| 3.3.1 举升高度 | 第28-29页 |
| 3.3.2 横移行程 | 第29-30页 |
| 3.3.3 行走方式 | 第30-31页 |
| 3.4 站台装卸小汽车设备的设计 | 第31-3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小汽车装卸设备滑动夹臂机构的设计分析与优化 | 第33-43页 |
| 4.1 站台装卸小汽车装置滑动夹臂机构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 4.2 滑动夹臂机构主要参数 | 第34-36页 |
| 4.3 滑动夹臂机构拓扑优化 | 第36-42页 |
| 4.3.1 拓扑优化理论 | 第36-37页 |
| 4.3.2 拓扑优化结果分析处理 | 第37-4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小汽车装卸设备门架系统的设计分析与优化 | 第43-53页 |
| 5.1 门架构成及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 5.2 门架立柱高度确定 | 第44页 |
| 5.3 门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 第44-46页 |
| 5.4 增加刚度的方法 | 第46-48页 |
| 5.5 门架的拓扑优化 | 第48-50页 |
| 5.6 纵梁对门架整体的影响 | 第50-52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6 小汽车装卸设备行走系统的设计 | 第53-62页 |
| 6.1 行走系统的设计 | 第53-55页 |
| 6.2 配重及机构整体抗倾覆稳定性 | 第55-58页 |
| 6.3 轮压的计算 | 第58-60页 |
| 6.4 行走阻力的计算 | 第60-61页 |
| 6.5 行走机构电动机的选择与计算 | 第61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7 小汽车装卸设备操控系统的设计 | 第62-77页 |
| 7.1 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结合的分析 | 第62-63页 |
| 7.2 站台设备操控系统硬件架构与连接 | 第63-65页 |
| 7.3 PLC控制实现 | 第65-71页 |
| 7.3.1 液压控制原理 | 第65-67页 |
| 7.3.2 PLC的I/O口的分配 | 第67-68页 |
| 7.3.3 PLC外部接线图 | 第68-69页 |
| 7.3.4 PLC控制软件各个部分的实现 | 第69-71页 |
| 7.4 人机界面编写 | 第71-75页 |
| 7.5 实际操控验证 | 第75-76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