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配合比优化设计及性能预测原理 | 第16-25页 |
2.1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 | 第16-18页 |
2.1.1 工作性 | 第16页 |
2.1.2 高强度 | 第16-17页 |
2.1.3 高耐久性 | 第17-18页 |
2.1.4 绿色性 | 第18页 |
2.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 第18-19页 |
2.2.1 工作性 | 第18页 |
2.2.2 强度和耐久性 | 第18-19页 |
2.2.3 经济性 | 第19页 |
2.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 | 第19-21页 |
2.3.1 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方法研究 | 第19-20页 |
2.3.2 直接搜索算法 | 第20-21页 |
2.4 混凝土性能预测的方法 | 第21-24页 |
2.4.1 混凝土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 第21页 |
2.4.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第25-56页 |
3.1 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 第25-32页 |
3.1.1 水泥 | 第25-26页 |
3.1.2 矿物掺合料 | 第26-27页 |
3.1.3 骨料 | 第27-30页 |
3.1.4 外加剂 | 第30-31页 |
3.1.5 水 | 第31-32页 |
3.2 选用的原材料 | 第32-38页 |
3.3 配合比参数与混凝土性能的关系 | 第38-40页 |
3.3.1 水胶比与强度的关系 | 第38-39页 |
3.3.2 水胶比与电通量的关系 | 第39页 |
3.3.3 矿掺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9页 |
3.3.4 胶凝材料总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砂率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 第40页 |
3.4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第40-55页 |
3.4.1 C30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第42-48页 |
3.4.2 C3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48-51页 |
3.4.3 C40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第51-53页 |
3.4.4 C50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混凝土性能预测 | 第56-73页 |
4.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构建 | 第56-66页 |
4.2 混凝土性能预测 | 第66-72页 |
4.2.1 28d强度预测 | 第66-69页 |
4.2.2 56d强度预测 | 第69页 |
4.2.3 56d电通量预测 | 第69-71页 |
4.2.4 新拌混凝土坍落度预测 | 第71-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