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网络欺负 | 第13-15页 |
2.1.1 网络欺负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网络欺负的发生媒介 | 第13页 |
2.1.3 网络欺负的特点 | 第13-14页 |
2.1.4 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2.2 欺负中的旁观者 | 第15-21页 |
2.2.1 旁观者在欺负中的行为表现 | 第16-17页 |
2.2.2 旁观者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3 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2.3 文献总结及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2.3.1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21-22页 |
2.3.2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内容及假设 | 第23-2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3.3.1 被试 | 第24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3.3.3 研究程序 | 第26页 |
3.3.4 方法与统计 | 第26-2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7-37页 |
4.1 大学生性别、年级与不同旁观行为的关系 | 第27-28页 |
4.2 大学生网络欺负、受欺负经历与不同旁观行为的关系 | 第28-29页 |
4.3 人格特质与不同旁观行为的关系 | 第29-30页 |
4.4 社会支持与不同旁观行为的关系 | 第30-31页 |
4.5 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31页 |
4.6 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不同旁观行为的关系 | 第31-37页 |
4.6.1 促进欺负行为 | 第33-35页 |
4.6.2 保护受欺负者行为 | 第35页 |
4.6.3 局外行为 | 第35-37页 |
5 讨论 | 第37-46页 |
5.1 大学生作为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的行为特点 | 第37-38页 |
5.2 不同旁观行为的性别、年级特点 | 第38-39页 |
5.3 网络欺负、受欺负经历对不同旁观行为的影响 | 第39页 |
5.4 人格特质与不同旁观行为的关系 | 第39-40页 |
5.5 社会支持与不同旁观行为的关系 | 第40-42页 |
5.6 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42页 |
5.7 社会支持在人格特质与不同旁观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42-44页 |
5.8 启示 | 第44-45页 |
5.9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45-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附录 | 第56-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