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6-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分类与流行病学现状 | 第11-12页 |
2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 第12-15页 |
2.1 激素因素 | 第12-13页 |
2.2 遗传因素 | 第13页 |
2.3 其它因素 | 第13-15页 |
3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 第15-19页 |
3.1 药物治疗现状 | 第15-17页 |
3.2 电磁场防治骨质疏松的现状 | 第17-19页 |
4 峰值骨量与骨质疏松症 | 第19-20页 |
5 课题依据及研究安排 | 第20-21页 |
第2章 不同强度三角波电磁场对生长大鼠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1.1 试剂 | 第21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1.3 低频电磁场骨质疏松治疗仪 | 第22页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22页 |
1.5 BMD检查 | 第22-23页 |
1.6 生物力学检测 | 第23页 |
1.7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2 结果 | 第24-26页 |
2.1 全身BMD检测结果 | 第24页 |
2.2 离体骨BMD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2.3 三点弯曲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2.4 压缩试验结果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29页 |
第3章 不同强度三角波电磁场对大鼠骨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29-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1.1 试剂 | 第29-30页 |
1.2 仪器 | 第30页 |
1.3 双荧光标记 | 第30页 |
1.4 骨组织切片的制作 | 第30页 |
1.5 VG染色 | 第30-31页 |
1.6 Micro-CT扫描及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 | 第31-35页 |
2.1 双荧光标记结果 | 第31-32页 |
2.2 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 第32-35页 |
3 讨论 | 第35-38页 |
第4章 不同强度三角波电磁场对血清骨代谢指标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 第38-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试剂 | 第38-39页 |
1.2 仪器 | 第39页 |
1.3 血清的制备 | 第39页 |
1.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第39页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 | 第39-42页 |
2.1 各指标标准曲线情况 | 第39-40页 |
2.2 测定结果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第5章 不同强度三角波电磁场对大鼠一般情况及重要脏器的影响 | 第45-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1.1 试剂 | 第45-46页 |
1.2 仪器 | 第46页 |
1.3 脏器处理与脏器指数的计算 | 第46页 |
1.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46页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 | 第46-49页 |
2.1 大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 第46-47页 |
2.2 大鼠脏器及脏器系数情况 | 第47页 |
2.3 脏器病理学观察结果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1 结论 | 第51-52页 |
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4页 |
附图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