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第10页 |
1.2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方钢管混凝土的特点 | 第13-14页 |
1.4.2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6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6-18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6-17页 |
1.6.3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 | 第18-32页 |
2.1 试验目的及要求 | 第18页 |
2.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18-22页 |
2.2.1 试件设计 | 第18-19页 |
2.2.2 试件制作 | 第19-21页 |
2.2.3 材料性能 | 第21-22页 |
2.3 试验设备及加载制度 | 第22-25页 |
2.3.1 加载装置 | 第22-23页 |
2.3.2 加载制度 | 第23-24页 |
2.3.3 试验数据测量 | 第24-25页 |
2.4 试验现象描述及总结 | 第25-30页 |
2.4.1 试验现象描述 | 第25-30页 |
2.4.2 试验现象总结 | 第30页 |
2.5 试验应变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试验数据分析 | 第32-50页 |
3.1 滞回性能 | 第32-34页 |
3.2 骨架曲线 | 第34-37页 |
3.2.1 骨架曲线变化规律 | 第34页 |
3.2.2 骨架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3.3 延性分析 | 第37-42页 |
3.3.1 承载力及位移特征点 | 第37-39页 |
3.3.2 延性系数 | 第39页 |
3.3.3 延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3.3.4 位移转角 | 第40-41页 |
3.3.5 位移转角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3.4 耗能分析 | 第42-44页 |
3.4.1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42-43页 |
3.4.2 耗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3.5 刚度退化 | 第44-47页 |
3.5.1 割线刚度 | 第44页 |
3.5.2 刚度退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3.6 强度退化 | 第47-48页 |
3.6.1 承载力降低系数 | 第47页 |
3.6.2 强度退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3.7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评价 | 第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50-61页 |
4.1 有限元法及ABAQUS软件简介 | 第50页 |
4.2 建立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50-54页 |
4.2.1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50-51页 |
4.2.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51-53页 |
4.2.3 混凝土损伤模型 | 第53-54页 |
4.3 单元的选取 | 第54-55页 |
4.4 相互作用 | 第55页 |
4.5 载荷及边界条件 | 第55页 |
4.6 有限元模拟对比及分析 | 第55-60页 |
4.6.1 破坏形态对比 | 第55-56页 |
4.6.2 滞回曲线对比 | 第56-58页 |
4.6.3 骨架曲线对比 | 第58-60页 |
4.6.4 极限荷载对比 | 第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有限元扩展分析 | 第61-68页 |
5.1 不同混凝土强度下取代率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5.1.1 试件设计 | 第61页 |
5.1.2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第61-62页 |
5.1.3 极限承载力 | 第62-63页 |
5.1.4 耗能性能 | 第63页 |
5.1.5 刚度退化 | 第63-64页 |
5.1.6 结论 | 第64页 |
5.2 不同含钢率下取代率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5.2.1 试件设计 | 第64-65页 |
5.2.2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第65页 |
5.2.3 极限承载力 | 第65-66页 |
5.2.4 耗能性能 | 第66-67页 |
5.2.5 刚度退化 | 第67页 |
5.2.6 结论 | 第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