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回采巷道结构状态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锚杆支护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回采巷道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合理煤柱尺寸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沁新矿回采巷道实测 | 第18-25页 |
2.1 沁新回采巷道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回采巷道概况 | 第18页 |
2.1.2 采矿顶板岩层特征 | 第18-19页 |
2.2 沁新回采巷道破裂实测 | 第19-21页 |
2.2.1 回采巷道破裂实测点布置 | 第19-20页 |
2.2.2 回采巷道破裂顶板深部实测情况 | 第20页 |
2.2.3 钻孔施工 | 第20-21页 |
2.3 沁新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监测 | 第21-24页 |
2.3.1 实测回采巷道表面位移 | 第21页 |
2.3.2 实测巷道围岩深部位移 | 第21-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沁新矿回采巷道FLAC3D数值模拟 | 第25-65页 |
3.1 巷道围岩控制数值模拟软件 | 第25页 |
3.2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 | 第25-26页 |
3.3 数值模拟建立原则 | 第26-27页 |
3.3.1 模型建立原则 | 第26-27页 |
3.3.2 FLAC3D回采巷道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数值模拟步骤 | 第27页 |
3.4 回采巷道数值模拟研究 | 第27-30页 |
3.4.1 回采巷道力学参数 | 第27-29页 |
3.4.2 岩体参数、边界条件和强度准则 | 第29-30页 |
3.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0-64页 |
3.5.1 模型Ⅰ(未受采动影响的无支护巷道)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31-36页 |
3.5.2 模型Ⅱ(受采动影响的无支护巷道)模拟结果 | 第36-42页 |
3.5.3 模型Ⅲ(锚杆支护 2.4m)模拟结果 | 第42-47页 |
3.5.4 模型Ⅳ(锚杆长度 3.2m)模拟结果 | 第47-53页 |
3.5.5 模型Ⅴ(锚杆长度 4.0m)模拟结果 | 第53-58页 |
3.5.6 模型Ⅵ(锚杆长度 5.0m)模拟结果 | 第58-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沁新矿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方法研究 | 第65-76页 |
4.1 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 第65-69页 |
4.1.1 支护阻力对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65-67页 |
4.1.2 支护阻力对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影响 | 第67-69页 |
4.2 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方法改进 | 第69-72页 |
4.2.1 回采巷道的支护失效形式 | 第69-70页 |
4.2.2 回采巷道围岩改进的控制思路 | 第70-72页 |
4.3 影响巷道锚杆支护质量对比分析 | 第72-75页 |
4.3.1 锚杆对围岩控制效果分析 | 第72页 |
4.3.2 影响锚杆支护质量因素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4.3.3 加长锚杆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沁新矿回采巷道现场工程试验 | 第76-82页 |
5.1 沁新矿试验回采巷道概况 | 第76-79页 |
5.1.1 沁新矿回采巷道试验方案 | 第76-79页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5.2.1 沁新回采巷道支护强度与围岩变形分析 | 第79-80页 |
5.2.2 沁新回采巷道围岩变形适应性分析 | 第80-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