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3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8-20页 |
1.2.1 中基性火山岩相测井特征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8-19页 |
1.2.2 火山岩储层物性定量计算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9-20页 |
1.2.3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地层特征 | 第23-28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3页 |
2.2 东部凹陷地层特征 | 第23-26页 |
2.3 东部凹陷构造特征 | 第26-28页 |
第3章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相测井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 | 第28-45页 |
3.1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岩性识别 | 第28-34页 |
3.1.1 东部凹陷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 | 第28-31页 |
3.1.2 交会图版识别岩性 | 第31页 |
3.1.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31-34页 |
3.1.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及流程图 | 第31-33页 |
3.1.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识别结果 | 第33-34页 |
3.2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相识别 | 第34-37页 |
3.2.1 火山通道相(Ⅰ) | 第35页 |
3.2.2 爆发相(Ⅱ) | 第35页 |
3.2.3 溢流相(Ⅲ) | 第35-36页 |
3.2.4 侵出相(Ⅳ) | 第36页 |
3.2.5 火山沉积相(Ⅴ) | 第36-37页 |
3.3 火山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及其机理 | 第37-45页 |
3.3.1 火山通道相和爆发相 | 第39-40页 |
3.3.1.1 火山碎屑流亚相 | 第39页 |
3.3.1.2 热基浪亚相 | 第39-40页 |
3.3.2 溢流相 | 第40-42页 |
3.3.2.1 玻质碎屑岩亚相 | 第40页 |
3.3.2.2 板状熔岩流亚相 | 第40-41页 |
3.2.2.3 复合熔岩流亚相 | 第41-42页 |
3.3.3 侵出相 | 第42-43页 |
3.3.4 火山沉积相 | 第43-45页 |
第4章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物性参数计算 | 第45-65页 |
4.1 火山岩骨架参数确定 | 第45-47页 |
4.2 物性参数的计算 | 第47-53页 |
4.2.1 孔隙度的计算 | 第47页 |
4.2.2 渗透率的计算 | 第47-51页 |
4.2.2.1 常规测井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2.2.2 基于毛管压力曲线估算岩层渗透率 | 第48-51页 |
4.2.3 饱和度的计算 | 第51-53页 |
4.3 电成像孔隙分布 | 第53-58页 |
4.3.1 识别特征 | 第53-54页 |
4.3.2 孔隙度谱分析 | 第54-58页 |
4.3.2.1 电阻率刻度 | 第54页 |
4.3.2.2 孔隙度标定 | 第54-56页 |
4.3.2.3 孔隙度区间分布图 | 第56-58页 |
4.4 核磁测井物性解释 | 第58-65页 |
4.4.1 核磁物性参数计算 | 第58-61页 |
4.4.2 应用核磁测井资料构造毛管压力曲线 | 第61-65页 |
第5章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非均质性关系 | 第65-87页 |
5.1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类型 | 第65-69页 |
5.1.1 火山岩成岩作用 | 第65-67页 |
5.1.1.1 早期成岩作用 | 第65页 |
5.1.1.2 晚期成岩作用 | 第65-67页 |
5.1.2 火成岩储集空间 | 第67-69页 |
5.1.2.1 原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 第67-68页 |
5.1.2.2 次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 第68-69页 |
5.2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69-73页 |
5.2.1 孔隙结构参数类型及其含义 | 第69-70页 |
5.2.1.1 反映孔喉大小的参数 | 第69-70页 |
5.2.1.2 反映孔喉分选程度的参数 | 第70页 |
5.2.1.3 反映孔喉连通性及流体运动特征的参数 | 第70页 |
5.2.2 东部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孔喉分布特征 | 第70-71页 |
5.2.3 孔喉分类标准 | 第71-73页 |
5.3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非均质性 | 第73-87页 |
5.3.1 火山通道相 | 第73-75页 |
5.3.1.1 火山颈亚相 | 第73-75页 |
5.3.1.2 次火山岩亚相 | 第75页 |
5.3.1.3 隐爆角砾岩亚相 | 第75页 |
5.3.2 爆发相 | 第75-78页 |
5.3.2.1 空落亚相 | 第75页 |
5.3.2.2 热基浪亚相 | 第75-76页 |
5.3.2.3 火山碎屑流亚相 | 第76-78页 |
5.3.3 溢流相 | 第78-82页 |
5.3.3.1 玻质碎屑岩亚相 | 第78页 |
5.3.3.2 板状熔岩流亚相 | 第78-80页 |
5.3.3.3 复合熔岩流亚相 | 第80-82页 |
5.3.4 侵出相 | 第82-86页 |
5.3.5 火山沉积相 | 第86-87页 |
第六章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与控制因素 | 第87-97页 |
6.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 第87-91页 |
6.2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 | 第91-97页 |
6.2.1 火山岩岩性对储层的控制 | 第91-94页 |
6.2.1.2 粗面岩储层控制因素 | 第91-93页 |
6.2.1.2 玄武岩储层控制因素 | 第93-94页 |
6.2.2 火山岩岩相对储层的控制 | 第94-95页 |
6.2.3 断裂对储层的控制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7-100页 |
1.中基性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的测井识别 | 第97页 |
2.火山岩储层物性参数定量计算 | 第97-98页 |
3.火山岩相/亚相与储层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的关系 | 第98页 |
4.储层分类评价与控制因素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