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阀控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的研究
前 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与余压能量回收 | 第13-37页 |
1.1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 | 第13-18页 |
1.1.1 新型反渗透膜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2 新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工艺的研究 | 第14-16页 |
1.1.3 环境友好预处理过程的开发 | 第16-17页 |
1.1.4 余压能量回收器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 余压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8-37页 |
1.2.1 余压能量回收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1.2.2 余压能量回收器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1.2.3 能量回收装置的分类及其代表性产品介绍 | 第19-29页 |
1.2.4 余压能量回收装置应用典型工艺 | 第29-32页 |
1.2.5 国内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1.2.6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数据采集系统 | 第37-46页 |
2.1 实验流程介绍 | 第37-40页 |
2.1.1 实验装置的启动过程 | 第40页 |
2.1.2 实验装置的运行过程 | 第40页 |
2.1.3 实验装置的停闭过程 | 第40页 |
2.2 主要设备的选型和设计规格 | 第40-43页 |
2.3 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系统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阀门控制方案 | 第46-52页 |
3.1 手动操作(控制方案 | 第146-246页 |
3.2 单缸操作控制(控制方案 | 第246-47页 |
3.3 双缸操作控制(控制方案 | 第47-48页 |
3.4 两个单缸耦合操作控制(控制方案 | 第48-52页 |
第四章 单缸操作过程的研究 | 第52-64页 |
4.1 总管路上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52-57页 |
4.1.1 高压盐水和低压海水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52-55页 |
4.1.2 高压盐水与增压海水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55-57页 |
4.2 总管路上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57-60页 |
4.2.1 等待时间为0秒钟 | 第58-59页 |
4.2.2 等待时间为1.5秒钟 | 第59-60页 |
4.3 水压缸海水端和盐水端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60-63页 |
4.3.1 等待时间为0秒钟 | 第60-61页 |
4.3.2 等待时间为1.5秒钟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双缸操作过程的研究 | 第64-75页 |
5.1 等待时间为0秒时流量和压力变化特性 | 第64-69页 |
5.1.1 高压盐水和低压海水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64-65页 |
5.1.2 高压盐水和增压海水流量的变化规律 | 第65-66页 |
5.1.3 总管路上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66-68页 |
5.1.4 水压缸端部的压力变化 | 第68-69页 |
5.2 等待时间为1.5秒时流量和压力变化特性 | 第69-73页 |
5.2.1 高压盐水和低压海水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69-70页 |
5.2.2 高压盐水和增压海水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70-71页 |
5.2.3 总管路上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71-72页 |
5.2.4 水压缸端部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72-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两个单缸耦合操作过程的研究 | 第75-86页 |
6.1 等待时间为1.5秒 | 第75-80页 |
6.1.1 总管路上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75-77页 |
6.1.2 总管路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77-79页 |
6.1.3 水压缸端部压力变化特性 | 第79-80页 |
6.2 等待时间为3.0秒钟 | 第80-84页 |
6.2.1 总管路上的流量变化特性 | 第80-82页 |
6.2.2 总管路上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82-83页 |
6.2.3 水压缸端部的压力变化特性 | 第83-8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七章 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特性参数分析 | 第86-98页 |
7.1 活塞的惯性距离及预测方法 | 第86-89页 |
7.2 能量传递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89-94页 |
7.2.1 容积效率 | 第90页 |
7.2.2 压力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90-94页 |
7.3 循环频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94-96页 |
7.4 能量回收过程压差的分布 | 第96-9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八章 水压缸中混合段的形成和混合机理初探 | 第98-111页 |
8.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98-99页 |
8.2 流体力学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9-101页 |
8.3 模拟计算边界条件 | 第101-102页 |
8.4 模拟计算初始条件 | 第102-103页 |
8.5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103-110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九章 阀控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的设计 | 第111-122页 |
9.1 样机设计意义及已具备的条件 | 第111页 |
9.2 国外设计介绍 | 第111-114页 |
9.2.1 DWEER Technology公司 | 第111-112页 |
9.2.2 美国ERI公司 | 第112-113页 |
9.2.3 西班牙爱甘霖公司 | 第113页 |
9.2.4 德国西马格公司 | 第113-114页 |
9.2.5 本项阀控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的特点 | 第114页 |
9.3 阀控余压能量回收装置的设计步骤 | 第114-117页 |
9.3.1 水压缸的设计 | 第114-117页 |
9.3.2 活塞几何规格 | 第117页 |
9.3.3 阀门控制方案的制定 | 第117页 |
9.4 阀控余压能量回收装置样机的技术方案设计 | 第117-120页 |
9.5 阀控余压能量回收装置在示范工程中的应用 | 第120-121页 |
9.6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10.1 结论 | 第122-123页 |
10.2 今后的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2-13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3-135页 |
致 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