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

绪论第12-40页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佤族社会发展第40-58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佤族社会历史第40-43页
        一、佤族主要聚居地的地理位置第40-41页
        二、地理位置对佤族社会发展的制约第41-42页
        三、佤族社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改变第42-43页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山地农业第43-47页
        一、地理环境与山地农业第43-44页
        二、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刀耕火种第44-46页
        三、佤族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第46-47页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与佤族生活方式第47-51页
        一、动植物资源与佤族的生活方式第47-50页
        二、佤族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50-51页
    第四节 矿藏、旅游资源与佤族社会第51-54页
        一、矿藏资源第51-52页
        二、旅游资源第52-54页
    第五节 地理环境作用与佤族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启示第54-58页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第54-55页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55-56页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呈反比第56页
        四、生产力水平越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就越复杂第56-57页
        五、人类应该积极地改造和优化地理环境第57-58页
第二章 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第58-90页
    第一节 部落和村寨第59-63页
        一、部落和村寨的关系第59-61页
        二、20世纪上半叶佤族部落的特征第61-62页
        三、村寨:以地缘为联系的生存群体第62-63页
    第二节 社会组织形式第63-67页
        一、带有家族特征的社会关系第63-64页
        二、村寨管理者的产生和职权第64-66页
        三、“头人会议”和“寨民大会”第66-67页
    第三节 政治制度的变迁第67-82页
        一、临沧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第68-69页
        二、勐董土司的统治第69-72页
        三、“班洪部落”及其政治组织第72-77页
        四、“土流兼治”和保甲制度下的村寨头人第77-78页
        五、“班洪归流”的经过第78-82页
    第四节 解放以后的佤族社会管理第82-90页
        一、县级人民政府的边疆民族特色第82-83页
        二、佤族上层的角色转换第83-86页
        三、从村寨头人到基层干部的一个实例第86-88页
        四、村寨事务中传统规范的作用第88-90页
第三章 生产方式:从后进到文明的阶梯第90-122页
    第一节 刀耕火种:时空交错点上的历史必然第91-96页
        一、阿佤山的刀耕火种第91-93页
        二、旱谷地位的变化第93-95页
        三、种植方式的变迁第95-96页
    第二节 狩猎采集:大自然的丰厚馈赠第96-98页
        一、狩猎第96-97页
        二、采集第97页
        三、自然保护第97-98页
    第三节 水田种植:民族交往与社会发展的结果第98-102页
        一、结缘水田第98-100页
        二、发展水田第100-102页
    第四节 劳动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的标志物第102-105页
        一、旱地生产工具第102-103页
        二、水田生产工具第103-104页
        三、新型农机具第104-105页
    第五节 经济作物:从受忽略到举足轻重第105-109页
        一、步履蹒跚的经济作物种植第106页
        二、振兴佤山经济的重要翼翅第106-109页
    第六节 畜禽饲养:从鬼神的牺牲到脱贫致富的源泉第109-111页
        一、无足轻重的副业第109-110页
        二、自然崇拜的行为模式第110页
        三、畜牧业在当代佤山农业中的地位第110-111页
    第七节 手工业:从农业的附庸到特色产业第111-116页
        一、传统手工业的地位和作用第112-113页
        二、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第113页
        三、从传统手工业走向轻重工业并举第113-116页
    第八节 商品交换:古今佤山经济发展的杠杆第116-122页
        一、历史悠久的“自给自足”第117-118页
        二、作为特殊商品的鸦片第118-119页
        三、商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第119-122页
第四章 生活方式:文化变迁最外在的形式第122-183页
    第一节 服饰:文化功能与实用价值日渐分离第123-132页
        一、佤族服饰的历史第123-124页
        二、尚古、崇外、兼容:服饰变迁的轨迹第124-127页
        三、现状与启示第127-132页
    第二节 食:果腹之物与口腹之乐第132-137页
        一、佤族饮食的历史第132-134页
        二、碗中之物:百姓最有感受的变迁第134-136页
        三、现状与启示第136-137页
    第三节 住:从自然到有为第137-147页
        一、佤族住屋的历史第137-139页
        二、安居形式第139-145页
        三、现状与启示第145-147页
    第四节 行:缩短通往文明的时空距离第147-152页
        一、阿佤山交通的历史第147-149页
        二、公路建设:佤族社会发展的基础第149-151页
        三、现状与启示第151-152页
    第五节 娱:往日的娱神与今日的娱人第152-160页
        一、佤族的节庆概况第153-154页
        二、节庆活动:人与自然的协调方式第154-158页
        三、现状与启示第158-160页
    第六节 婚嫁:古规新俗的交融与嬗变第160-174页
        一、佤族婚俗回顾第160-162页
        二、婚俗变迁第162-172页
        三、现状与启示第172-174页
    第七节 丧葬:简约与隆重的文化蕴含第174-183页
        一、佤族丧葬习俗第174-176页
        二、轻葬重祭:生与死的交接第176-179页
        三、现状与启示第179-183页
第五章 宗教信仰:人的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支点第183-222页
    第一节 信仰与崇拜的文化地位第183-190页
        一、自然物与自然力的崇拜第183-186页
        二、无所不在的众多鬼神第186-187页
        三、敬畏与禁忌第187-190页
    第二节 巫祭与神职领袖的社会作用第190-192页
        一、魔巴第190-191页
        二、窝朗第191-192页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祭祀活动第192-203页
        一、木鼓崇拜第192-194页
        二、猎头习俗第194-197页
        三、祭鬼祀神第197-201页
        四、占卜吉凶第201-203页
    第四节 外来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第203-219页
        一、佛教第203-210页
        二、基督教第210-219页
    第五节 佤族宗教信仰的特点第219-222页
        一、宗教信仰的原始部落性第219-220页
        二、宗教信仰的“政教合一”性第220页
        三、宗教信仰的国际性第220-222页
第六章 社会变迁中的佤族妇女第222-239页
    第一节 从竹楼里的“女人”到社会的“人”第222-226页
        一、妇女角色的变化第223页
        二、职业领域的扩展第223-224页
        三、经济地位的提高第224-225页
        四、受教育权力的获得第225-226页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妇女的作用和贡献第226-233页
        一、对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丰富第227-229页
        二、对生活方式的优化和变革第229-231页
        三、对生育文化的传承和总结第231-233页
    第三节 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前提第233-239页
        一、政治地位是重要保障第234页
        二、综合的社会支持是前提第234-237页
        三、男性的觉悟、理解和支持是关键第237-239页
第七章 民族关系:社会变迁中各民族间的交往第239-275页
    第一节 “司岗里”传说中的民族关系第239-240页
    第二节 史籍中的古代民族关系第240-245页
        一、“濮人”与佤族先民第241-242页
        二、“哀牢”与佤族先民第242-243页
        三、古代佤族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第243-245页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范例第245-258页
        一、流传于阿佤山的孔明业绩第245-247页
        二、吴尚贤与茂隆银厂第247-255页
        三、班洪抗英斗争中的民族团结第255-258页
    第四节 解放后的民族关系第258-266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边纵”第258-260页
        二、汉族干部的调入第260-263页
        三、知识青年到佤山第263-266页
    第五节 境外的缅甸佤族第266-275页
        一、中缅跨境佤族的关系第267-268页
        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中缅跨境佤族的影响第268-273页
        三、中缅跨境佤族的最新动向第273-275页
结语第275-286页
附录一 1999年临沧地区佤族人口分布示意图第286-287页
附录二 作者1998、1999、2000年考察路线示意图第287-288页
参考文献第288-296页
后记第296-298页

论文共2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纳米复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药物传感中的应用
下一篇:SOD和GPx双功能酶的模拟及纳米TiO2对CuZn-SOD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