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信息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从差异走向同质 | 第16-25页 |
2.1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发展中出现多种不同的电视节目 | 第16-19页 |
2.1.1“一台独霸”时期简单粗糙的电视节目 | 第16-17页 |
2.1.2“三台鼎立”时期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 | 第17-19页 |
2.2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在百舸争流中乱象横生 | 第19-21页 |
2.2.1 有线电视台的异军突起——竞争加大 | 第19-20页 |
2.2.2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收视为王 | 第20页 |
2.2.3 节约成本后的收视提升——丧失底线 | 第20-21页 |
2.3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导向下电视节目内容同质化 | 第21-25页 |
2.3.1 电视节目同质化——一味迎合 | 第21-22页 |
2.3.2 电视节目同质化——缺乏创新 | 第22-23页 |
2.3.3 电视节目同质化——跟风模仿 | 第23-25页 |
第3章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是一个同质化传播市场 | 第25-31页 |
3.1 从台湾电视传播市场的主体看同质化 | 第25-27页 |
3.1.1 台湾的电视传播市场主体——电视节目运营商 | 第25-26页 |
3.1.2 台湾的电视传播市场主体——广告主 | 第26-27页 |
3.2 从台湾电视传播市场客体看同质化 | 第27-28页 |
3.3 从台湾的电视传播市场的市场行为看同质化 | 第28-31页 |
3.3.1 从台湾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看同质化 | 第28-29页 |
3.3.2 从台湾电视节目的盈利模式看同质化 | 第29-31页 |
第4章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同质化的原因 | 第31-38页 |
4.1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同质化行业内部原因 | 第31-33页 |
4.1.1 电视节目运营商寡头 | 第31页 |
4.1.2 电视节目制作缺乏创新 | 第31-33页 |
4.2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同质化行业外部原因 | 第33-38页 |
4.2.1 收视率的导向 | 第33-35页 |
4.2.2 台湾经济的下行压力 | 第35-36页 |
4.2.3 政府的放任 | 第36-38页 |
第5章 台湾电视媒体在同质化传播市场中的“个性生存” | 第38-44页 |
5.1 通过应对电视媒体内容商品化谋求“个性” | 第38-40页 |
5.2 通过对电视传播市场的细分来谋求生存 | 第40-41页 |
5.3 通过应用新科技在电视传播市场谋求发展 | 第41-44页 |
第6章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的“两难经” | 第44-52页 |
6.1 台湾电视媒体的生态健康化发展 | 第44-46页 |
6.1.1 找准媒体自身定位,向差异化方向发展 | 第44-45页 |
6.1.2 正视电视媒体责任,承担社会责任 | 第45-46页 |
6.2 台湾电视媒体追求利益最大化 | 第46-49页 |
6.2.1 收视率导向 | 第46-47页 |
6.2.2 迎合受众喜好 | 第47-48页 |
6.2.3 媒体内容商品化 | 第48-49页 |
6.3 台湾电视媒体生态健康化与利益最大化之间的“两难” | 第49-50页 |
6.4 台湾电视传播市场中媒体“共性”与“个性”之间生存的“两难” | 第50-52页 |
第7章 结语:台湾电视传播市场“两难经”对大陆传播市场发展的启示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