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写词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蓝藻水华与微囊藻毒素 | 第9-10页 |
1.2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合成 | 第10-12页 |
1.2.1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2.2 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合成 | 第11-12页 |
1.3 微囊藻毒素毒理作用研究 | 第12-14页 |
1.3.1 微囊藻毒素在人体和动物中的毒性 | 第12页 |
1.3.2 微囊藻毒素在植物中的毒性 | 第12-14页 |
1.4 微囊藻毒素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 | 第14-15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在水稻中的累积及其毒理效应 | 第16-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8页 |
2.2.1 微囊藻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2 微囊藻毒素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3 微囊藻毒素在水稻幼苗中的累积效应 | 第22-23页 |
2.2.4 微囊藻毒素对水稻幼苗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23-26页 |
2.2.5 微囊藻毒素在稻米中的累积及其风险评估 | 第26-28页 |
2.3 讨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水稻体内微囊藻毒素转运蛋白基因OsOATPM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31-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1-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3.2.1 OsOATPM基因的RT-PCR扩增与核酸序列分析 | 第37-38页 |
3.2.2 OsOATPM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分析 | 第38-39页 |
3.2.3 OsOATPM基因在水稻体内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39页 |
3.2.4 OsOATPM氨基酸序列分析与蛋白质结构预测 | 第39-44页 |
3.2.5 OsOATPM原核表达与功能分析 | 第44-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