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8页 |
1.1 生物医用水凝胶概论 | 第11-12页 |
1.2 热致水凝胶材料分类 | 第12-21页 |
1.2.1 不可降解的PEO/PPO嵌段共聚物水凝胶 | 第12-14页 |
1.2.2 PEG/可降解聚酯嵌段共聚物水凝胶 | 第14-19页 |
1.2.2.1 PEG/PLGA嵌段共聚物水凝胶 | 第15-16页 |
1.2.2.2 PEG/PCL共聚物及其衍生类共聚物水凝胶 | 第16-17页 |
1.2.2.3 PEG/PCGA共聚物水凝胶 | 第17-19页 |
1.2.3 PEG/聚多肽嵌段共聚物水凝胶 | 第19-20页 |
1.2.4 聚有机磷腈水凝胶 | 第20-21页 |
1.3 热致水凝胶的应用 | 第21-33页 |
1.3.1 药物缓释载体 | 第21-25页 |
1.3.2 组织工程 | 第25-29页 |
1.3.3 眼科疾病治疗 | 第29-30页 |
1.3.4 术后防粘连 | 第30-31页 |
1.3.5 脑脊液的封堵 | 第31-32页 |
1.3.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 第32-33页 |
1.4 本论文的目的和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8页 |
第二章 L-LA和DL-LA单体对PLGA-PEG-PLGA三嵌段共聚物本体性质与热致凝胶化相转变行为的影响 | 第48-71页 |
2.1 引言 | 第48-5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50页 |
2.2.2 PLLGA-PEG-PLLGA和PDLLGA-PEG-PDLLGA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50-51页 |
2.2.3 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表征 | 第51-53页 |
2.2.3.1 ~1H NMR表征 | 第51页 |
2.2.3.2 GPC测试 | 第51页 |
2.2.3.3 DSC分析 | 第51-52页 |
2.2.3.4 X射线衍射 | 第52页 |
2.2.3.5 偏光显微镜测试 | 第52页 |
2.2.3.6 Sol-Gel相图测定 | 第52页 |
2.2.3.7 动态流变学分析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5页 |
2.3.1 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53-57页 |
2.3.2 PLLGA-PEG-PLLGA三嵌段共聚物的本体性质和其溶液的稳定性 | 第57-60页 |
2.3.3 PLLGA-PEG-PLLGA和PDLLGA-PEG-PDLLGA三嵌段共聚物在水中的sol-gel转变 | 第60-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三章 热致凝胶化的PLLGA-PEG-PLLGA和PDLLGA-PEG-PDLLGA三嵌段共聚物的体内外降解行为的比较研究 | 第71-85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72页 |
3.2.2 实验动物 | 第72-73页 |
3.2.3 ~1H NMR表征 | 第73页 |
3.2.4 GPC分析 | 第73页 |
3.2.5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 | 第73页 |
3.2.6 体内原位凝胶形成和降解 | 第73-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3.3.1 PLLGA-PEG-PLLGA和PDLLGA-PEG-PDLLGA三嵌段共聚物热致水凝胶的体外降解 | 第74-81页 |
3.3.2 PLLGA-PEG-PLLGA和PDLLGA-PEG-PDLLGA三嵌段共聚物热致水凝胶的体内降解 | 第8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含硒的两亲性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用于顺铂药物输送的初步探索 | 第85-100页 |
4.1 引言 | 第85-8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7-90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87-88页 |
4.2.2 MPEG-PLA-Se-PLA-MPEG和PLGA-PEG-PLG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88-89页 |
4.2.3 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89-90页 |
4.2.3.1 ~1H NMR表征 | 第89-90页 |
4.2.3.2 GPC分析 | 第90页 |
4.2.4 载药水凝胶溶液配置及体外药物释放 | 第9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00-102页 |
5.1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及意义 | 第100-101页 |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1页 |
5.3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