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表面缺陷检测中姿态自动化调整及图像校准技术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自动化无损检测技术第12-13页
        1.1.1 自动化无损检测技术的定义第12页
        1.1.2 自动化无损检测技术的方法第12-13页
        1.1.3 精密表面缺陷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提出第13页
    1.2 精密光学表面缺陷检测的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表面缺陷检测发展方向第15-16页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精密元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简介第18-30页
    2.1 各种散射原理第18-19页
        2.1.1 几何光学方法第18页
        2.1.2 标量散射理论第18-19页
        2.1.3 矢量散射理论第19页
        2.1.4 Mie散射理论第19页
    2.2 缺陷检测原理第19-22页
    2.3 系统整体介绍及各组件分析第22-28页
        2.3.1 照明光学系统第23-25页
        2.3.2 显微成像系统第25-26页
        2.3.3 精密移导与夹持系统第26-27页
        2.3.4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第27-28页
    2.4 系统自动化改进的可能第28-30页
3 元件表面自动调平系统第30-49页
    3.1 元件表面调平的需求与意义第30-31页
    3.2 缺陷检测系统手动调平方案第31-33页
    3.3 自动调平的原理及优势第33-34页
    3.4 空间模型的建立及原理实现第34-42页
        3.4.1 自动对焦技术介绍第34-35页
        3.4.2 清晰度评价函数分析第35-39页
        3.4.3 表面自动调平系统空间模型第39-42页
    3.5 自动调平系统误差分析第42-46页
        3.5.1 自动对焦测量中误差分析第42-44页
        3.5.2 调平后自动对焦的误差分析第44-45页
        3.5.3 高精度超洁净光学元件采样点的寻找算法第45-46页
    3.6 自动调平系统的实现第46-49页
        3.6.1 自动调平装置介绍第46-47页
        3.6.2 自动调平软件设计第47-49页
4 大幅面CCD双通道灰度差异自动调整第49-59页
    4.1 工业大幅面CCD相机特点以及国内外使用情况第50-51页
        4.1.1 CCD工业相机国内外发展现状第50-51页
    4.2 大幅面工业相机双通道灰度问题第51-52页
    4.3 常见灰度调整的方法第52-55页
        4.3.1 CCD增益差异的硬件调节第53-55页
        4.3.2 CCD增益差异的软件调节第55页
    4.4 CCD子通道增益差异的自动调节模型、原理及方法第55-59页
        4.4.1 暗场成像图像的特点第55-56页
        4.4.2 自适应背景阈值第56-57页
        4.4.3 横向补偿第57-59页
5 图像背景灰度不均匀问题校正第59-67页
    5.1 图像背景灰度不均匀及光源重影第59-60页
    5.2 非均匀光照图像校正研究现状第60-62页
    5.3 缺陷检测系统中非均匀光照图像特点分析第62-65页
    5.4 图像背景灰度不均匀问题的校正算法与实验结果第65-67页
6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7-76页
    6.1 自动调平实验结果分析第67-70页
        6.1.1 钕玻璃自动调平第67-68页
        6.1.2 熔石英分光板自动调平第68-69页
        6.1.3 熔石英标准板自动调平第69-70页
    6.2 CCD双通道图像灰度调节结果及分析第70-72页
        6.2.1 灰度调节实验结果第70-72页
        6.2.2 灰度调整结果分析第72页
    6.3 非均匀光照图像校正结果分析第72-75页
        6.3.1 非均匀光照校正实验结果第72-74页
        6.3.2 非均匀光照校正结果分析第74-75页
    6.4 实验总结第75-76页
7 总结及展望第76-79页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第76-77页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作者简历及主要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境外企业应对战略风险攀升的领导力工具》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Al2O3对铁矿粉烧结平衡相组成及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