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和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3 永磁同步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数学模型 | 第16-22页 |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6页 |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 | 第16-17页 |
|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方程 | 第17-19页 |
| 2.4 永磁同步电机在d、q轴下的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 | 第22-40页 |
| 3.1 坐标变换 | 第22-24页 |
| 3.1.1 Clarke变换和逆Clarke变换 | 第22-23页 |
| 3.1.2 Park变换和逆Park变换 | 第23-24页 |
| 3.2 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 | 第24-32页 |
| 3.2.1 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 3.2.2 基本的空间矢量电压 | 第26-29页 |
| 3.2.3 礠链圆形轨迹的产生 | 第29-30页 |
| 3.2.4 变频控制的实现 | 第30-32页 |
| 3.3 所在扇区的判断和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32-35页 |
| 3.3.1 所在扇区的判断 | 第32-33页 |
| 3.3.2 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 3.3.3 各扇区矢量切换点的确定 | 第34-35页 |
| 3.4 控制策略分析和SVPWM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 3.4.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分析 | 第35-37页 |
| 3.4.2 永磁同步电机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仿真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基于最速跟踪微分器的PMSM矢量控制 | 第40-54页 |
| 4.1 经典微分器 | 第40-43页 |
| 4.1.1 经典微分器的原理 | 第40-41页 |
| 4.1.2 经典微分器对噪声的放大作用 | 第41-43页 |
| 4.2 跟踪微分器 | 第43-47页 |
| 4.2.1 跟踪微分器的原理 | 第43-44页 |
| 4.2.2 跟踪微分器对噪声放大效应的削弱 | 第44-47页 |
| 4.3 最速跟踪微分器 | 第47-50页 |
| 4.4 基于最速跟踪微分器的PMSM矢量控制 | 第50-5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基于非线性滑模变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 | 第54-66页 |
| 5.1 永磁同步电机基于转速的状态方程 | 第55-56页 |
| 5.2 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第56-57页 |
| 5.3 永磁同步电机的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57-58页 |
| 5.4 非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 第58-60页 |
| 5.5 永磁同步电机的非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60-62页 |
| 5.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基于非线性滑模变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同步控制 | 第66-77页 |
| 6.1 多电机相邻交叉耦合环形系统 | 第66-68页 |
| 6.2 误差状态方程建立 | 第68-70页 |
| 6.2.1 跟踪误差状态方程建立 | 第68-69页 |
| 6.2.2 同步误差状态方程建立 | 第69-70页 |
| 6.3 控制器的设计 | 第70-72页 |
| 6.3.1 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70-71页 |
| 6.3.2 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 | 第71页 |
| 6.3.3 非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 | 第71-72页 |
| 6.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