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贵港历代诗词选》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语文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一) 地方课程的内涵 | 第16页 |
1. 关于广义的地方课程 | 第16页 |
2. 关于狭义的地方课程 | 第16页 |
(二) 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 | 第16-18页 |
1. 促进课程建设 | 第16-17页 |
2. 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 第17页 |
3.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17-18页 |
4. 继承、弘扬地方优秀文化 | 第18页 |
(三) 地方课程开发的依据 | 第18-22页 |
1. 教育政策依据 | 第18-19页 |
2. 教育理念依据 | 第19-22页 |
二、贵港市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特征 | 第22-29页 |
(一) 贵港市语文地方课程资源 | 第22-27页 |
1. 文物古迹 | 第22页 |
2. 名人事迹 | 第22-24页 |
3. 风俗习俗 | 第24-25页 |
4. 历代诗词 | 第25-26页 |
5. 民间歌谣 | 第26-27页 |
(二) 贵港市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特征 | 第27-29页 |
1. 丰富多样性 | 第27页 |
2. 多质性 | 第27-28页 |
3. 可参与性 | 第28-29页 |
三、贵港市语文地方课程设置——“贵港历代诗词选” | 第29-44页 |
(一) 课程目的与功能 | 第29-31页 |
1. 古诗词阅读能力培养 | 第29页 |
2. 写作借鉴价值 | 第29-30页 |
3. 地方文化熏陶与认同 | 第30-31页 |
(二) 课程资源选择原则 | 第31-33页 |
1. 本土化 | 第31-32页 |
2. 思想性 | 第32页 |
3. 典范性 | 第32页 |
4. 可接受性 | 第32-33页 |
(三) 教材内容分类 | 第33-44页 |
1. 思乡怀人诗 | 第33-34页 |
2. 写景咏物诗 | 第34页 |
3. 忧时伤世诗 | 第34-35页 |
4. 咏史怀古诗 | 第35-36页 |
5. 赠友送别诗 | 第36-37页 |
6. 羁旅行役诗 | 第37页 |
7. 山水田园诗 | 第37-38页 |
8. 边塞征战诗 | 第38-39页 |
9. 闺怨诗 | 第39页 |
10. 悼亡诗 | 第39-40页 |
11. 酬唱诗 | 第40-41页 |
12. 理趣诗 | 第41-42页 |
13. 即事诗 | 第42页 |
14. 咏怀诗 | 第42-44页 |
四、“贵港历代诗词选”课程实施 | 第44-56页 |
(一) “贵港历代诗词选”课程目标 | 第44页 |
1.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 第44页 |
2. 加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 | 第44页 |
(二) “贵港历代诗词选”课程计划 | 第44-45页 |
1. 课程内容 | 第44-45页 |
2. 开课时间与总课时量 | 第45页 |
(三) “贵港历代诗词选”教材编写 | 第45-48页 |
(四) “贵港历代诗词选”教学原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2. 教学的基本方法 | 第49-50页 |
(五) “贵港历代诗词选”教学例释 | 第50-53页 |
1. “写景咏物”专题教学设计 | 第50-51页 |
2. 反思与建议 | 第51-53页 |
(六) “贵港历代诗词选”评价方案 | 第53-56页 |
1. 诗词背诵 | 第53-54页 |
2. 诗词鉴赏 | 第54页 |
3. 朗诵比赛 | 第54页 |
4. 古诗词创作 | 第54-55页 |
5. 搜集古诗词 | 第55-56页 |
五、贵港语文地方课程的反思与建议 | 第56-60页 |
(一) 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建议 | 第56页 |
(二) 课程内容的反思与建议 | 第56-57页 |
(三) 课程资源的反思与建议 | 第57页 |
(四) 教材编写的反思与建议 | 第57-58页 |
(五) 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 第58页 |
(六) 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建议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