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基于互动理论的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2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20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7-18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8-20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第20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动理论第22-29页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22页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第22-23页
        2.2.1 按级别分类第22-23页
        2.2.2 按表现形式分类第23页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互动理论第23-25页
        2.3.1 互动原理第23-24页
        2.3.2 互动类型第24页
        2.3.3 互动层面分析第24-25页
        2.3.4 对象间的互动行为第25页
    2.4 互动因子分析第25-27页
        2.4.1 开发因子分析第25-26页
        2.4.2 保护因子与开发因子的相互关系分析第26-27页
        2.4.3 互动研究的价值第27页
    2.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第27-29页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发展的思考第29-34页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互动阶段第29-30页
        3.1.1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表层结构”开发第29页
        3.1.2 第二阶段:旅游经济效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29页
        3.1.3 第三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次结构挖掘和开发第29-30页
        3.1.4 第四阶段: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第30页
        3.1.5 第五阶段:巩固互动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第30页
    3.2 良性互动的外界干预第30-32页
        3.2.1 政府关注和支持第31页
        3.2.2 法律规范的约束力第31页
        3.2.3 大众支持和社会认可第31-32页
        3.2.4 宣传和教育第32页
        3.2.5 专家参与第32页
        3.2.6 互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32页
    3.3 湖南虎形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现状分析第32-34页
        3.3.1 湖南虎形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现状第32-33页
        3.3.2 对丽水市的启示第33-34页
第四章 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第34-39页
    4.1 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色第34-36页
        4.1.1 手工技艺蕴含智慧第34-35页
        4.1.2 传统美术姿态鲜明第35页
        4.1.3 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第35-36页
    4.2 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困境第36-39页
        4.2.1 保护意识不足、机制不完善第36页
        4.2.2 保护机构力量薄弱第36-37页
        4.2.3 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第37-38页
        4.2.4 部分面临传承危机第38页
        4.2.5 保护途径僵化第38-39页
第五章 基于互动理论的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第39-43页
    5.1 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第39页
        5.1.1 加大对《遗产法》的宣传力度第39页
        5.1.2 建立可视直观的固定展(演)示场所第39页
    5.2 加大管理,完善非遗保护和传承制度第39-40页
        5.2.1 健全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第39-40页
        5.2.2 完善地方性保护传承政策体系第40页
        5.2.3 发挥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第40页
        5.2.4 积极为传承人排忧解难第40页
    5.3 强化资金保障,保证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第40-41页
    5.4 加快产业开发,推进“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第41页
        5.4.1 加强濒危、濒亡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第41页
        5.4.2 拓宽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第41页
    5.5 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与非遗发展的互动第41-4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3-45页
    6.1 研究结论第43-44页
    6.2 研究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类代理冲突、高质量审计需求与审计意见
下一篇:《中国文化学》第四章、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