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所使用的创面敷料 | 第13-14页 |
| 1.2.2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所使用的负压大小 | 第14页 |
| 1.2.3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所使用的吸引模式 | 第14页 |
| 1.2.4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所使用的换药频率 | 第14页 |
| 1.2.5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的使用时限 | 第14-15页 |
| 1.2.6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的禁忌证与并发症 | 第15页 |
| 1.3 负压创面疗法与其他创面疗法联合治疗压力性损伤 | 第15-16页 |
| 1.3.1 负压创面疗法结合高浓度氧疗 | 第15页 |
| 1.3.2 负压创面疗法结合皮瓣移植手术 | 第15-16页 |
| 1.4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1.5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7页 |
| 2.1.1 文献纳入标准 | 第17页 |
| 2.1.2 文献排除标准 | 第17页 |
| 2.2 文献检索 | 第17-19页 |
| 2.2.1 文献来源数据库 | 第17-18页 |
| 2.2.2 文献检索策略 | 第18-19页 |
| 2.3 文献筛选 | 第19-20页 |
| 2.4 资料收集 | 第20-21页 |
|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21页 |
| 2.6 统计分析 | 第21-23页 |
| 2.6.1 合并效应量的测量 | 第21-22页 |
| 2.6.2 异质性检验 | 第22页 |
| 2.6.3 报告偏倚 | 第22-23页 |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24-44页 |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第24-25页 |
| 3.2 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 | 第25页 |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25-37页 |
| 3.4 主要指标Meta分析 | 第37-39页 |
| 3.4.1 治愈率 | 第37页 |
| 3.4.2 有效率 | 第37-38页 |
| 3.4.3 愈合时间 | 第38页 |
| 3.4.4 肉芽组织生成所需时间 | 第38-39页 |
| 3.5 次要指标Meta分析 | 第39-42页 |
| 3.5.1 住院时间 | 第39-40页 |
| 3.5.2 换药次数 | 第40页 |
| 3.5.3 应用抗生素时间 | 第40页 |
| 3.5.4 创面清洁时间 | 第40-41页 |
| 3.5.5 疼痛评分 | 第41页 |
| 3.5.6 创面植皮时间 | 第41页 |
| 3.5.7 不良反应 | 第41-42页 |
| 3.5.8 医疗费用 | 第42页 |
| 3.6 发表偏倚 | 第42-44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44-47页 |
| 4.1 纳入文献的质量分析 | 第44页 |
| 4.2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压力性损伤的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分析 | 第44-46页 |
| 4.2.1 有效性分析 | 第44-45页 |
| 4.2.2 经济性分析 | 第45页 |
| 4.2.3 安全性分析 | 第45-46页 |
| 4.3 正确使用负压创面疗法在压力性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 | 第46-47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7页 |
| 5.3 启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