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评价性条件反射 | 第11-12页 |
1.1.1 评价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评价性条件反射的模型 | 第11-12页 |
1.1.3 评价性条件反射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 社会比较 | 第12-14页 |
1.2.1 社会比较的概念 | 第12页 |
1.2.2 社会比较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3 社会比较动机 | 第13-14页 |
1.2.4 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 | 第14页 |
1.3 补偿消费 | 第14-16页 |
1.3.1 补偿消费概念 | 第14-15页 |
1.3.2 补偿性消费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1.4 自我肯定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1 自我肯定概念 | 第16-17页 |
1.4.2 自我肯定的动机 | 第17-18页 |
1.4.3 自我肯定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9-21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9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2.3 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 第20-21页 |
第3章 实验一:不同评价性条件反射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补偿消费行为倾向的影响 | 第21-31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3.2 方法 | 第21-23页 |
3.2.1 被试 | 第21页 |
3.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1-23页 |
3.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23-24页 |
3.4 结果 | 第24-29页 |
3.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平均反应时和各项消费上的差异比较 | 第24-27页 |
3.4.2 两组大学生在各项因变量上的组间差异比较 | 第27-28页 |
3.4.3 两组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外貌相关消费上的方差分析 | 第28页 |
3.4.4 两组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外貌不相关消费上的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3.5 讨论 | 第29-31页 |
第4章 实验二:评价性条件反射任务后有无自我肯定对大学生补偿消费的影响 | 第31-39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32页 |
4.2.1 被试 | 第31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4.3 实验设计和程序 | 第32页 |
4.4 结果 | 第32-37页 |
4.4.1 不同分组条件下大学生在各项因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4.4.2 两组有无自我肯定处理对平均反应时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4.4.3 两组有无自我肯定处理对外貌相关消费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4.4.4 两组有无自我肯定处理对外貌不相关消费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4.4.5 两组有无自我肯定处理对奢侈类消费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4.5 讨论 | 第37-39页 |
4.5.1 分组对平均反应时的影响 | 第37-38页 |
4.5.2 有无自我肯定处理对外貌相关消费的影响 | 第38页 |
4.5.3 两组有无自我肯定处理对奢侈相关消费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5章 总讨论 | 第39-41页 |
5.1 评价性条件反射的作用 | 第39页 |
5.2 自我肯定对补偿消费的作用 | 第39-40页 |
5.3 性别差异 | 第40页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