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LED的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2 LED的白光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1.3 LED的研究目的及发展前景 | 第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稀土发光材料 | 第15-20页 |
2.1 稀土元素简介 | 第15页 |
2.2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 | 第15-17页 |
2.3 荧光粉发光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4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2.5 荧光粉的表征测试方法 | 第19-20页 |
第3章 新型红色荧光粉Ba_3La_6(SiO_4)_6:Eu~(3+)发光特性的研究 | 第20-28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实验 | 第20-21页 |
3.2.1 样品的制备 | 第20-21页 |
3.2.2 样品的监测 | 第2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3.3.1 样品的XRD分析 | 第21-22页 |
3.3.2 样品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22-23页 |
3.3.3 Eu~(3+)浓度对Ba_3La_6(SiO_4)_6:Eu~(3+)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4 样品的浓度淬灭机理分析 | 第24页 |
3.3.5 Bi~(3+)对Ba_3La_6(SiO_4)_6:Eu~(3+)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24-26页 |
3.3.6 Bi~(3+)掺杂量对样品色参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绿色荧光材料Ba_3La_6(SiO_4)_6:Tb~(3+)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 第28-34页 |
4.1 引言 | 第28页 |
4.2 实验 | 第28-29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4.2.2 样品的检测 | 第28-2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4.3.1 Ba_3La_6(SiO_4)_6:Tb~(3+)的XRD分析 | 第29页 |
4.3.2 Ba_3La_6(SiO_4)_6:Tb~(3+)的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4.3.3 Tb~(3+)浓度对Ba_3La_6(SiO_4)_6:Tb~(3+)发光的影响 | 第30-32页 |
4.3.4 样品的色坐标 | 第32页 |
4.3.5 样品的时间分辨光谱 | 第32-33页 |
4.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新型红色荧光粉Ba_3La_6(SiO_4)_6:Sm~(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 第34-40页 |
5.1 引言 | 第34页 |
5.2 实验 | 第34-35页 |
5.2.1 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5.2.2 样品的监测 | 第34-35页 |
5.3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5.3.1 样品的XRD分析 | 第35页 |
5.3.2 样品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35-36页 |
5.3.3 Sm~(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的影响 | 第36-37页 |
5.3.4 Ba_3La_6(SiO_4)_6:Sm~(3+)的浓度猝灭机理 | 第37-38页 |
5.3.5 Ba_3La_6(SiO_4)_6:Sm~(3+)的色坐标 | 第38-39页 |
5.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6章 新型红色荧光粉K_2MgSiO_4:Eu~(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 第40-47页 |
6.1 引言 | 第40页 |
6.2 实验 | 第40-41页 |
6.2.1 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6.2.2 样品的监测 | 第40-41页 |
6.3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6.3.1 样品的XRD分析 | 第41页 |
6.3.2 样品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41-43页 |
6.3.3 样品发光特性与Eu~(3+)掺杂浓度的关系 | 第43页 |
6.3.4 样品的色度学分析 | 第43-44页 |
6.3.5 样品的温度特性分析 | 第44-45页 |
6.3.6 样品的时间分辨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6.4 小结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