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墓园空间的情境设计初探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1.3.1 公共墓园 | 第11页 |
1.3.2 情境类型及释义 | 第11-13页 |
1.4 国内外墓葬发展史 | 第13-15页 |
1.4.1 国外墓葬发展史 | 第13-14页 |
1.4.2 我国墓葬发展史 | 第14-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1 国内公墓空间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2 国外公墓空间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纪念性景观建筑中的情境表达 | 第19-34页 |
2.1 情境的产生 | 第19-22页 |
2.1.1 哲学与情境产生 | 第19页 |
2.1.2 美学与情境产生 | 第19-20页 |
2.1.3 空间与情境产生 | 第20-22页 |
2.2 情境设计的空间基本因素 | 第22-29页 |
2.2.1 空间择址因素 | 第22-23页 |
2.2.2 空间形态因素 | 第23-25页 |
2.2.3 空间材质因素 | 第25-26页 |
2.2.4 空间色彩因素 | 第26-28页 |
2.2.5 其它空间因素 | 第28-29页 |
2.3 情境与纪念空间行为 | 第29-34页 |
2.3.1 纪念空间行为 | 第29-31页 |
2.3.2 常态空间行为 | 第31-34页 |
3 公共墓园的情境表达 | 第34-51页 |
3.1 公墓情境设计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3.1.1 统一原则 | 第34页 |
3.1.2 引导原则 | 第34-35页 |
3.1.3 连贯原则 | 第35页 |
3.1.4 模糊原则 | 第35页 |
3.1.5 发散原则 | 第35页 |
3.2 公墓情境与文化传统 | 第35-43页 |
3.2.1 文化传统的哲学理论体系 | 第36-40页 |
3.2.2 文化传统与墓园择址及格局 | 第40-41页 |
3.2.3 文化传统与空间元素及构筑物 | 第41-43页 |
3.3 公墓情境与人造景观元素 | 第43-46页 |
3.3.1 墓碑与墓志 | 第43-44页 |
3.3.2 园林景观小品 | 第44-45页 |
3.3.3 墓园公共设施 | 第45页 |
3.3.4 墓园标识系统 | 第45-46页 |
3.4 公墓情境与植物元素 | 第46-51页 |
3.4.1 公墓植物的选用原则 | 第46-48页 |
3.4.2 公墓植物的象征意义 | 第48页 |
3.4.3 主要功能区的植物配置 | 第48-49页 |
3.4.4 植物的空间组织手法 | 第49-51页 |
4. 唐人万寿园——公共墓园项目实践 | 第51-61页 |
4.1 项目背景、选址及场地概况 | 第51-52页 |
4.2 设计理念及规划原则 | 第52-54页 |
4.3 总体规划设计及交通体系 | 第54-55页 |
4.4 景点设置 | 第55-57页 |
4.5 墓型设计 | 第57-58页 |
4.6 植物种植规划设计 | 第58-59页 |
4.7 小结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