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1 煤沥青 | 第10-16页 |
1.1.1 煤沥青的性质及组成 | 第10-12页 |
1.1.2 喹啉不溶物 | 第12页 |
1.1.3 煤焦油沥青的应用 | 第12-16页 |
1.2 针状焦 | 第16-25页 |
1.2.1 针状焦的原料预处理工艺 | 第17-19页 |
1.2.2 溶剂预处理方法 | 第19-23页 |
1.2.3 混合溶剂作用及质量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6页 |
2.1 原料和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原料的来源 | 第27页 |
2.1.2 原料的性质 | 第27-28页 |
2.1.3 化学试剂 | 第28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2.3 混合溶剂调配 | 第29-30页 |
2.4 精制沥青的制备 | 第30-31页 |
2.5 混合溶剂芳脂比表征方法 | 第31-33页 |
2.5.1 比重法 | 第31页 |
2.5.2 馏程法 | 第31-32页 |
2.5.3 色谱法 | 第32页 |
2.5.4 荧光指示剂吸附法 | 第32-33页 |
2.6 沥青表征方法 | 第33-36页 |
2.6.1 灰分 | 第33页 |
2.6.2 挥发分 | 第33-34页 |
2.6.3 元素分析 | 第34页 |
2.6.4 结焦值 | 第34页 |
2.6.5 族组成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混合溶剂质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63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混合溶剂质量检测气相色谱方法建立 | 第36-56页 |
3.2.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36-41页 |
3.2.2 芳脂比线性方程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1-49页 |
3.2.3 芳/脂比变化趋势及范围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9-56页 |
3.3 混合溶剂质量检测其他分析方法建立 | 第56-61页 |
3.3.1 混合溶剂质量检测荧光指示剂吸附方法的建立 | 第56-57页 |
3.3.2 混合溶剂不同芳/脂比与密度的关系 | 第57-58页 |
3.3.3 混合溶剂不同芳/脂比与馏程的关系 | 第58-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溶剂沉降法脱除煤沥青中原生喹啉不溶物 | 第63-71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混合溶剂净化软沥青 | 第63-69页 |
4.2.1 混合溶剂芳/脂比对精制沥青收率和QI含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2 溶剂比对精制沥青收率和QI含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4.2.3 沉降分离温度对精制沥青收率和QI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4 沉降分离时间对精制沥青收率和QI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1-7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5.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