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导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2.高等教育供给理论分析 | 第24-42页 |
2.1 高等教育供给 | 第24-26页 |
2.1.1 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 第24-25页 |
2.1.2 高等教育供给概念及其属性 | 第25-26页 |
2.2 高等教育供给方式 | 第26-36页 |
2.2.1 国外高等教育供给方式 | 第27-31页 |
2.2.2 国内高等教育供给方式 | 第31-36页 |
2.3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现状 | 第36-42页 |
2.3.1 供给主体 | 第36-38页 |
2.3.2 供给结构 | 第38-40页 |
2.3.3 供给方式 | 第40页 |
2.3.4 供给管理 | 第40-42页 |
3.高等教育供给调节机制理论分析 | 第42-47页 |
3.1 高等教育供给调节机制 | 第42页 |
3.2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调节机制的基本类型 | 第42-45页 |
3.2.1 政府供给宏观调节机制 | 第42-44页 |
3.2.2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 | 第44页 |
3.2.3 市场调节机制 | 第44-45页 |
3.3 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供给调节机制的运行 | 第45-47页 |
4.基于学生需求的高等教育供给实证调查 | 第47-56页 |
4.1 调查设计 | 第47页 |
4.2 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 第47-48页 |
4.3 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 第48-49页 |
4.3.1 调查方式 | 第48页 |
4.3.2 调查方法 | 第48-49页 |
4.4 调查结论 | 第49-56页 |
4.4.1 样本状况描述 | 第49页 |
4.4.2 调查结果描述 | 第49-56页 |
5.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 第56-69页 |
5.1 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表现 | 第56-65页 |
5.1.1 高等教育机会供给总量不足 | 第56-57页 |
5.1.2 高等教育供给质量不高 | 第57-60页 |
5.1.3 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 | 第60-63页 |
5.1.4 高校内部管理不科学 | 第63-65页 |
5.2 高等教育供给调节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5-67页 |
5.2.1 政府的集权管理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65-66页 |
5.2.2 市场不能充分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 第66-67页 |
5.2.3 高等教育系统缺乏自主调节的自觉性 | 第67页 |
5.3 高等教育供给调节机制不适应学生教育需求的原因分析 | 第67-69页 |
5.3.1 政府的直接管理使高校脱离了市场调控 | 第67-68页 |
5.3.2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步调不一致 | 第68页 |
5.3.3 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68-69页 |
6.建立基于学生需求的高等教育供给调节机制 | 第69-75页 |
6.1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 第69-70页 |
6.2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 第70-71页 |
6.2.1 法律手段调节 | 第70页 |
6.2.2 经济手段调节 | 第70-71页 |
6.2.3 政治手段调节 | 第71页 |
6.2.4 信息服务手段调节 | 第71页 |
6.3 强化高校内部调节机制 | 第71-72页 |
6.4 正确处理政府、高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 第72-75页 |
7.结束语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1.1 主要观点 | 第75页 |
7.1.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以及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