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引言 | 第19-26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一章 亲子法的立法理念与制度之变迁 | 第26-59页 |
第一节 亲子法的基本内容 | 第26-31页 |
一、亲子关系的种类 | 第27页 |
二、亲子关系的确认 | 第27-29页 |
三、亲子间的权利与义务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亲子法调控的意义 | 第31-33页 |
一、确定亲子间的身份关系 | 第32页 |
二、确立亲子间的权利和义务 | 第32-33页 |
三、保障亲子间权利义务的履行 | 第33页 |
第三节 域外亲子法演变之考察 | 第33-50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亲子法立法理念及内容的变迁 | 第34-43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亲子法立法理念及内容的变迁 | 第43-50页 |
第四节 中国亲子法演变之考察 | 第50-56页 |
一、家族利益优先 | 第51-55页 |
二、父母利益优先 | 第55页 |
三、子女利益优先 | 第55-56页 |
第五节 中外亲子法演变考察之比较评析 | 第56-59页 |
一、两大法系亲子法演变之比较评析 | 第56-57页 |
二、中外亲子法演变之比较评析 | 第57-59页 |
第二章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之理论基础 | 第59-84页 |
第一节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内涵 | 第59-65页 |
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提出 | 第59-61页 |
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涵义 | 第61-65页 |
第二节 儿童法律地位演变之考察 | 第65-73页 |
一、儿童法律地位的基础 | 第65-67页 |
二、儿童法律地位的历史变迁 | 第67-71页 |
三、儿童权利主体地位的确认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与功能 | 第73-76页 |
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 | 第73-74页 |
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功能 | 第74-76页 |
第四节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亲子法中的确立 | 第76-84页 |
一、亲子关系调整之公权力干预限度 | 第76-82页 |
二、亲子法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建立 | 第82-84页 |
第三章 域外亲子法现行制度之考察与评析 | 第84-180页 |
第一节 现代亲子法的指导原则及立法体例 | 第84-87页 |
一、现代亲子法的指导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第84-85页 |
二、现代亲子法的立法体例与评析 | 第85-87页 |
第二节 现代亲子法的立法内容之考察与评析 | 第87-175页 |
一、亲子关系确认制度之考察与评析 | 第87-103页 |
二、子女认领制度之考察与评析 | 第103-110页 |
三、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制度之考察与评析 | 第110-143页 |
四、父母对子女的扶养义务之考察与评析 | 第143-158页 |
五、父母分居或离婚后的亲子关系之考察与评析 | 第158-175页 |
第三节 现代亲子法的立法趋势 | 第175-180页 |
一、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立法趋势 | 第176-177页 |
二、子女认领制度的立法趋势 | 第177页 |
三、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制度的立法趋势 | 第177-178页 |
四、父母对子女扶养义务的立法趋势 | 第178页 |
五、父母分居或离婚后亲子关系的立法趋势 | 第178-180页 |
第四章 我国亲子法现行制度之考察与检讨 | 第180-225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亲子法的立法现状与司法现状之考察 | 第180-194页 |
一、我国现行亲子法的立法现状之考察 | 第180-186页 |
二、我国司法实践亲子关系典型案例之考察 | 第186-194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亲子法制度之检讨 | 第194-225页 |
一、亲子法的立法原则及体例之检讨 | 第196-198页 |
二、亲子法的立法内容之检讨 | 第198-225页 |
第五章 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指导完善我国亲子法的建议 | 第225-236页 |
第一节 立法原则及立法体例之选择 | 第226-227页 |
一、子女最大利益原则在我国亲子法的建立 | 第226-227页 |
二、建立父母照顾权与监护权分立的立法体例 | 第227页 |
第二节 子女最大利益原则下我国亲子法之具体制度内容设计 | 第227-236页 |
一、亲子关系的确认制度 | 第228-229页 |
二、子女认领制度 | 第229-230页 |
三、父母照顾权制度 | 第230-233页 |
四、父母对子女扶养义务 | 第233-234页 |
五、父母分居或离婚后的亲子关系 | 第234-236页 |
结语 | 第236-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8页 |
致谢 | 第248-2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