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引言 | 第11页 |
·四氧化三铁的结构和磁性 | 第11-12页 |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方法 | 第12-17页 |
·固相法 | 第12-13页 |
·球磨法 | 第12-13页 |
·热分解法 | 第13页 |
·液相法 | 第13-17页 |
·沉淀法 | 第13-15页 |
·水热法 | 第15-16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6页 |
·微乳液法 | 第16页 |
·电化学法 | 第16-17页 |
·有机物模板法 | 第17页 |
·纳米润滑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纳米润滑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纳米润滑添加剂的种类 | 第19-21页 |
·纳米润滑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3-24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弱磁场辅助氧化共沉淀法制备不同形貌纳米Fe_30_4颗粒 | 第25-39页 |
·Fe_30_4 纳米颗粒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 第25-28页 |
·Fe_30_4 纳米颗粒的制备原理 | 第25页 |
·Fe_30_4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25-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实验原料 | 第25-26页 |
·制备方法 | 第26-28页 |
·产物表征及分析 | 第28-35页 |
·仪器设备 | 第28页 |
·纳米Fe_30_4 粒子XRD 分析 | 第28-29页 |
·粒度分析 | 第29-30页 |
·形貌分析 | 第30-35页 |
·未加磁场不同FeCl_2 浓度对形貌的影响 | 第31-32页 |
·加磁场不同FeCl_2 浓度对形貌的影响 | 第32-35页 |
·弱磁场对颗粒形貌的调控机理 | 第35-36页 |
·纳米Fe_30_4 的磁性能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Fe_30_4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及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研究 | 第39-48页 |
·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 | 第39-42页 |
·表面活性剂 | 第40-42页 |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 第40页 |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40-42页 |
·纳米Fe_30_4 颗粒在润滑油中稳定分散的制备 | 第42-47页 |
·硅烷偶联剂的改性 | 第42-43页 |
·硅烷偶联剂改性机理及用量计算 | 第42-43页 |
·硅烷偶联剂改性方法 | 第43页 |
·油酸改性方法和润滑油的制备 | 第43-44页 |
·油酸改性机理及包覆量的计算 | 第43-44页 |
·油酸改性方法 | 第44页 |
·分散稳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油酸最佳改性浓度 | 第45-46页 |
·润滑油的制备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Fe_30_4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润滑性能 | 第48-57页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试验药品 | 第48页 |
·实验装置 | 第48-49页 |
·实验步骤 | 第49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9-54页 |
·摩擦副钢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第49-50页 |
·摩擦副钢磨损表面拉曼光谱分析 | 第50-52页 |
·摩擦副钢磨损表面XPS 分析 | 第52-54页 |
·抗磨减摩机理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