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MIMO技术发展 | 第15-19页 |
1.2.1 多用户MIMO技术 | 第16页 |
1.2.2 多小区协作M1MO | 第16-17页 |
1.2.3 3D MIMO技术 | 第17-18页 |
1.2.4 大规模MIMO技术 | 第18-19页 |
1.2.5 异构网络干扰协调 | 第19页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多用户MIMO传输技术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下行多用户MIMO传输模型 | 第23-24页 |
2.3 基于码本的多用户有限反馈传输方案 | 第24-29页 |
2.3.1 多用户MIMO有限反馈系统 | 第24-25页 |
2.3.2 一般反馈方案NFS | 第25-26页 |
2.3.3 最优同伴配对BCP | 第26-27页 |
2.3.4 最优同伴群BCC | 第27-28页 |
2.3.5 三种反馈方案比较 | 第28-29页 |
2.4 基于非码本的多用户预编码 | 第29-32页 |
2.4.1 基于PMI反馈的迫零波束赋形(Zero-Forcing Beamforming,ZF-BFs) | 第29-30页 |
2.4.2 基于协方差反馈的信号泄露比最大预编码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3D MIMO信道与码书设计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3D MIMO信道建模 | 第35-38页 |
3.2.1 信道模型 | 第35-36页 |
3.2.2 天线阵列模型 | 第36-38页 |
3.3 3D MIMO信道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3.4 3D MIMO码书设计及分析 | 第40-44页 |
3.4.1 3D MIMO码字的波束赋形图 | 第40-42页 |
3.4.2 空间稀疏性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反馈的3D MIMO多用户传输方法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7-49页 |
4.3 面向3D MIMO的码本设计 | 第49-51页 |
4.3.1 码本方案一 | 第49-50页 |
4.3.2 码本方案二 | 第50-51页 |
4.4 基于码本的有限反馈多用户传输方案 | 第51-52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52-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面向大规模3D MIMO的异构网络协作波束赋形 | 第56-72页 |
5.1 引言 | 第56-57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57-59页 |
5.2.1 异构网络下行链路传输模型 | 第57-58页 |
5.2.2 信道模型 | 第58-59页 |
5.3 大规模MIMO异构网络协作波束赋形 | 第59-62页 |
5.3.1 宏基站第一层预编码设计 | 第60-61页 |
5.3.2 宏基站第二层预编码设计 | 第61-62页 |
5.3.3 微小区基站预编码设计 | 第62页 |
5.4 面向3D MIMO的三维波束干扰协调方法 | 第62-64页 |
5.4.1 三维信道模型 | 第63页 |
5.4.2 宏基站端三维波束设计 | 第63-64页 |
5.5 仿真分析 | 第64-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7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