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的兴起与发展 | 第12-13页 |
1.2 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的基本特性 | 第13-23页 |
1.2.1 运行机理 | 第13-15页 |
1.2.2 系统优点 | 第15-17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4 焦点问题 | 第21-2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送风末端为多孔板的地板静压箱送风特性研究 | 第26-38页 |
2.1 地板静压箱内压力与速度分布模型 | 第26-29页 |
2.1.1 射流长度尺度 | 第26-27页 |
2.1.2 压力与速度分布的理想模型及优化 | 第27-29页 |
2.2 地板静压箱送风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29-31页 |
2.2.1 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29-30页 |
2.2.2 优化模型基本参数的测量 | 第30-31页 |
2.3 地板静压箱送风特性参数分析 | 第31-36页 |
2.3.1 空气渗漏损失系数 | 第31-32页 |
2.3.2 静压箱的出口与进口速度比率系数 | 第32-34页 |
2.3.3 损失系数与速度比率系数模型的验证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不同送风末端地板静压箱的热衰减特性研究 | 第38-56页 |
3.1 地板送风空调性能实验系统 | 第38-43页 |
3.1.1 系统设计 | 第38-40页 |
3.1.2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架构 | 第40-43页 |
3.2 地板静压箱热衰减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43-45页 |
3.2.1 室内热源分布及测点布置 | 第43-44页 |
3.2.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4-45页 |
3.3 地板静压箱的热衰减特性分析 | 第45-54页 |
3.3.1 静压箱的热衰减比率系数及温度分布基本特性 | 第45-47页 |
3.3.2 送风温度对静压箱的热衰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3 送风量对静压箱的热衰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4 送风末端的型式对静压箱的热衰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房间热力分层特性点及送风量求解方法的研究 | 第56-67页 |
4.1 热力分层特性参数 | 第56-58页 |
4.1.1 扩散力与热浮升力比率 | 第56-57页 |
4.1.2 热力分层特性点 | 第57-58页 |
4.2 热力分层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58-61页 |
4.3 热力分层特性点的求解 | 第61-65页 |
4.3.1 工作区温升模型 | 第61-62页 |
4.3.2 近地面处温升模型 | 第62-63页 |
4.3.3 系统送风量的模型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多孔板/格栅板送风末端对房间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67-85页 |
5.1 地板送风空调系统房间温度分布特点 | 第67-69页 |
5.1.1 热力分层理论 | 第67-68页 |
5.1.2 旋流散流器对房间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 地板送风空调系统房间温度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69-70页 |
5.3 多孔板/格栅板系统房间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 第70-83页 |
5.3.1 不同种类送风末端房间温度分布情况对比 | 第70-72页 |
5.3.2 送风温度对房间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72-77页 |
5.3.3 送风量对房间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77-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地板送风机房空调系统气流组织的优化研究 | 第85-102页 |
6.1 系统建模及优化方案 | 第85-90页 |
6.1.1 系统设计 | 第85-87页 |
6.1.2 数值建模 | 第87-88页 |
6.1.3 优化方案 | 第88-90页 |
6.2 温度分布特性与优化过程分析 | 第90-96页 |
6.2.1 机柜内部隔板开孔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90-92页 |
6.2.2 机柜柜门开孔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92-93页 |
6.2.3 机柜排风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93-95页 |
6.2.4 送风格栅的数量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95-96页 |
6.3 优化方案的验证及应用 | 第96-100页 |
6.3.1 优化结果的验证 | 第96-98页 |
6.3.2 优化系统的进一步应用 | 第98-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02-103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18-120页 |